初秋的通遼,是敖包相會的季節,踩着草原的風,踏着牧民的歌,五湖四海來相會。

在通遼調研扶貧的路上,巧遇蒙醫藥特色產業與奈曼旗可持續發展暨第二屆佔布拉道爾吉蒙醫藥發展戰略研討會。研討會邀請到了張伯禮教授,他有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等一長串頂級學者的頭銜。藉此機緣,《超訊》有幸聆聽他專程實地調研通遼奈曼旗、考察「道地藥材」蒙藥,解開蒙醫藥鮮為人知的醫學之謎。

早前結緣蒙醫藥,就在通遼。通遼2016年榮膺「中國蒙醫藥之都」之譽。筆者正在研究中醫國醫,北藥是中藥的分支。於是,饒有興趣地縱橫田間地頭,實際看土看根看種植;到拜會象牙塔尖,對話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奧烏力吉院長,增長了見識。

糾正對蒙藥的三個誤區

筆者曾經被人質疑:你居然敢吃蒙藥?明明身邊很多人都在喝黃芪水補氣,感冒喝板藍根沖劑,咳嗽吃甘草片,卻不知黃芪、板藍根、甘草等都是「北藥」、「道地藥材」最典型的代表。張伯禮教授接受《超訊》訪問時,首先釋疑市場對蒙藥的誤解。

張伯禮教授指出:一直以來,市場對蒙藥和蒙醫有三個誤解。

一是認為蒙醫蒙藥的蒙古大夫醫術不高明,甚至被誤認為是庸醫。張教授說,這天大的誤會需要媒體正向引導為之正名。蒙古大夫應該是一招鮮,尤其在骨科外科方面,能治好病的蒙古醫生,經常就是少用藥,善用物理治療方法正骨,那才是典型的蒙古大夫。

民國初年,有人牽着滿身掛着藥的駱駝行走北京大街。張教授娓娓道來,比如北京人有腰腿疼或者骨折,就會向駱駝客問藥。一招鮮,立竿見影,服用後就有止疼療效。蒙古醫生往往不用X光照射,手摸痛處,含口酒,噗地噴在傷病位,即能復位。類似經驗的治療卻被誤傳,認為蒙古大夫不科學。

二是認為蒙醫蒙藥和中醫中藥錯位。張教授則認為,二者實際上有很多相重,甚至相同,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奈曼旗當下種植非常好的草藥,像黃芪、甘草、板藍根、桔梗、射乾等,這些都是中藥,有些是蒙古人自己獨特用藥,大概也有上百種,所以它是一個蒙藥和中藥交匯之處,共同使用,共同種植。

三是認為蒙藥沒有科學記載,即沒有依據。張教授表示,蒙藥不僅和中藥有交匯,蒙醫蒙藥也有悠久的歷史,並有自己一整套科學記載。「千百年積累的經驗證明,蒙藥是科學,值得好好總結。」《蒙藥正典》就是這樣一本蒙藥分類與醫治方式兼具的醫學名著,記載了610種(內部又細分為879種)藥材,以其藥物屬性和來源分為八個部,並附576種藥材的圖案解示。書中除並列蒙、藏、漢、滿四種文字對照的藥材名稱及其別稱外,還記述了藥材種類、生長環境、形狀、味道、藥性、功能、掌故(文獻記載)、勘誤評述、圖案解示及藥用部位等內容。

《蒙藥正典》堪稱蒙醫藥大全,作者是佔布拉·道爾吉(1792-1855),通遼奈曼旗人,清代蒙醫藥學家、佛學大師,精通蒙、藏、漢、滿、梵五種語言文字,是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博爾濟吉特氏)嫡系子孫,為奈曼旗第九任札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巴喇楚克之子。他是一位既有醫與佛的學術積澱,又有王公貴族的影響力的蒙醫藥「大家」,為蒙醫藥的傳承,做出了有力的科學記載和理論貢獻。

認識奈曼旗是天然大藥園

通遼奈曼旗是重要的、得天獨厚的、天然的大藥園。這是蒙醫藥賴以生存並且能夠得以傳承發展的物質基礎。張伯禮教授詳解通遼奈曼旗這個天然大藥園,「獨具天時地利人和之勢,有『三好』」。

一好是日照、區位好。日照充分溫差大,這是重要的一個大前提。通遼市奈曼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4℃,年均降水366mm,年均日照2997.5小時,無霜期163天左右,發展蒙中藥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奈曼正全力申報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生產區。

二好是土壤好。奈曼旗的沙土,沙和土混合,非常適合根類生長。張教授有機會在奈曼實地調研,並驚嘆這裏的黃芪、甘草、射乾,特別是紅皮甘草和射乾,可謂全國最好。張教授閱「藥」無數,說起看到長得茁壯、種子飽滿、顏色很正的藥材,眼睛裏泛着透徹的光亮,對好土好藥的喜愛熱愛,溢於言表,並不斷感嘆道,「唉呀真好!」

的確,好的道地藥材,離不開適合其生長的好土壤。奈曼旗南部石質山區的粗骨褐土、栗鈣土、褐土、黃褐土、沙壤土,適宜蒼朮、知母、黃芩、遠志、柴胡、地黃、甘草、益母草等品種;中部沙區的沙壤土,適宜黃芪、苦參、甘草、麻黃、防風、赤芍、菟絲子、枸杞等品種;北部平原區的草甸土,適宜丹參、黃芪、木香、牛膝、板藍根、北沙參、冬花、皂角刺等品種,所種植的中藥材有效物質遠高於國內同類產品,特別是黃芪、甘草、赤芍、北沙參、桔梗等馳名海內外,常年供不應求。

三好是人好。張教授說,藥離不開人,人樸實,中藥也樸實。藥隨人性,人品好,藥品好,該種幾年種幾年,藥效才好。加之不用農藥、植物激素、大肥大水,而是用滴灌。滴灌又省水又環保,充分利用水的效率。除了種植,還有採摘技術操作規範,都很嚴謹。人不僅樸實嚴謹,還能夠解放思想,這就是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管理,這樣便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科技貢獻率。說到種植和採摘,張教授又是感慨頗深,感動之意源於骨子裏,對奈曼旗的種植採摘源於好人品的氛圍,讚不絕口。

助蒙藥產業鏈發揮資源優勢

漠北本荒蕪,幾年綠蔥蔥。生態改善,賦予奈曼旗打造無公害、無農殘、無污染、無重金屬、無荷爾蒙的「五無藥都」的先天環境,而後當引入大企業,規模化種植,再者就地取材深加工,把資源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這條產業鏈上,重中之重,是保證了質量。

水涼空氣清,藍天飄白雲。張教授不僅愛惜天然大藥園,更要貢獻自己的資源,想介紹大企業到奈曼落戶。他建議當地能夠加強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可以考慮和內地專家聯手,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還能夠助力脫貧。既造福一方百姓,又讓全國百姓享受成果。

先生態而後人才。科技人才和藥農的培養都很重要。藥有自己的特點,不是越大越胖越好。比如麥冬,越乾越小,越瘦越重,好賣;越胖越白的不好賣。再比如甘草,皮色紅且蒼勁,掰開後黃色為好。掌握藥的價值,人才是關鍵。

初秋的通遼,更是綠油油到金燦燦的交集。這片充滿生命、生機的沙土地上,讓蒙藥之花,結出碩果,灑滿生機大地。靠天靠人靠技術,期待。

]]>
(Visited 9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