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站在民族大義和理論高度上不斷探索、總結、實踐,形成了「精神上的價值觀內化」、「智力上的人力資本積澱」、「發展上的企業家精神引領」等多管齊下的「通遼經驗」,給予扶貧精神和智力上的支撐,让扶貧「造血」不止於「輸血」。

奈曼旗進行藥材田間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開展精神扶貧和教育扶貧。十九大報告又一次強調:「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遼的扶貧工作,不僅有志與智的賦權,給予扶貧精神和智力上的支撐;還有企業家精神擔當的模範「領頭羊」,是扶貧「造血」不止於「輸血」的通遼經驗內核,形成扶貧從「精神上的價值觀內化」、「智力上的人力資本積澱」、「發展上的企業家精神引領」等多管齊下的「通遼經驗」,並且有理論高度,指導實踐,初具借鑒意義。 扶貧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確出現「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現象。更糟糕的是,「懶漢」病症會傳染。貧困不是恥辱,但要以「等靠要」為恥辱。所謂,人窮不可怕,志短才可怕。「知恥」而後勇,要從精神上,形成整個村乃至整個社會脫貧的主觀能動性和價值觀。

精神上的價值觀內化

通遼奈曼旗的「精神文明五個一」(一約,一講,一評,一榜,一特色活動),因人、因戶、因村制宜,有效調動脫貧主觀能動性。個體上,村民精神面貌有改善;群體上,家家戶戶形成了你追我趕爭優秀的「馬太效應」;組織上,村內部重塑了村精神,並正向強化了脫貧的價值觀。後者最為重要。 正向強化,心理學上指的是,一個行為能夠得到慾望愉悅的刺激,脫貧價值觀的形成,一定要讓精神嘉獎,得到等同或超越物質嘉獎的愉悅,並能將其制度化(數位化、文藝化、情感化),才能夠達到精神扶貧的可測量、可傳播、可內化。精神扶貧,最重要的是可測量、可傳播、可內化,形成制度可評估,嵌入文化做傳播,內化為價值觀刻在骨子裏。
奈曼旗帳本村將每月開銷記到帳本上,並評比模範。此外,全旗有一整套的家庭評比標準,有基本評比,也有高端評比,這是精神扶貧正向強化的數位化。精神扶貧數位化,有助於精神扶貧可測量。 西地村通過表演的形式,嵌入扶貧內容,既符合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能生動嵌入扶貧內容,能吸引村民的注意。本來打麻將玩撲克的時間,多看看扶貧政策的表演,又能移風易俗。優秀的表演團隊,可以到其他村表演宣講。這是精神扶貧正向強化的文藝化。精神扶貧文藝化,有助於精神扶貧可傳播。
白音他拉蘇木廟屯村通過複建民俗舊居展示園,發展了旅遊、畜牧和農林。充分利用內心深處對家鄉的戀土情結,變為有效改善貧困現狀的脫貧情懷。對土地的祭拜,形成了對鄉愁的心理依賴。鄉愁也是期盼生活的土地變好,是熾熱鄉情,內化為敢為人先、不比別人差的心理源泉。精神扶貧情感化,有助於精神扶貧可內化。 看山見水留鄉愁,精神可測爭脫貧。精神扶貧制度化和脫貧價值觀的形成,心要熱,手要勤,精神扶貧要制度建設抓起。心理特別想脫貧,才能最大化防止返貧,為扶貧造血不止於輸血提供精神動力。

貧困戶依靠養牛脫貧

智力上的人力資本積澱

精神扶貧形成制度支撐,智力扶貧依托人力資本。調研通遼的扶貧成績,貫穿始終的是人。貧困戶、扶貧幹部等扶貧工作相關主體,都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本投入。主要方式是教育培訓。 人力資本表現為蘊含於人身上的各種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總和,教育和健康投資是兩種主要的人力資本形成方式。靈魂在於培訓。 對於貧困戶,比如科左後旗的養牛脫貧戶有了資金還不夠,更要有養牛的基本常識和科學知識;旅遊文化衍生品的「耳枕」,需要貧困戶有手工藝;脫貧作物的種植,如何更好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勞作效率。這些都離不開學習和培訓。通遼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打造「扶貧車間」,把技能培訓班辦到嘎查村。
貧困戶是造血主體,其人力資本增加,強化了扶貧內生動力。 對於扶貧幹部,分析當地的產業優勢、做長產業鏈、為專案融資運作、調動企業家積極性,等等,也離不開扶貧幹部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通遼市印發的《聚焦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加強幹部群眾教育培訓工作計劃》,編撰的《脫貧攻堅知識手冊》等,成為扶貧幹部人力資本的血液源泉;將扶貧幹部分類、對培訓進度設時、使培訓手段多元、對培訓結果測評,推動幹部隊伍人力資本的造血機制。 如果說物質資本是輸血,人力資本就是造血,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良性迴圈經濟,脫貧才不容易返貧。

田大鵬(左一)與貧困戶交心

發展上的企業家精神引領

扶貧主線中,人是引擎,人力資本是動能。而好的領頭羊,就能引起核聚變。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扶貧這個生產函數上,離不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每旗每村每戶的產業要素、自然條件,而後如何重新將這些要素組合,離不開創新的主體,那就是「企業家」。扶貧工作中的有著企業家精神的領頭羊,都是「扶貧企業家」,可以是貧苦戶中先脫貧致富的模範、也可以是整合能力高的扶貧幹部,還可以是有社會責任感的真正企業家。
在通遼調研訪談貧困戶中,那些先脫貧的模範,大抵是有著企業家精神的。比如養牛成功脫貧,快速奔向致富,他很想帶動周邊村民乃至整個村的脫貧致富,一是他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碩果,利益驅動,擴大市場,需要更多幫手;二是的確存在感恩心,情感驅動,想要回饋鄉情。 扶貧幹部,不僅要有幫扶貧困戶的愛心和真心,更要有能幫扶、會幫扶、巧幫扶的智慧和企業家創新思維。扶貧是塊硬骨頭,無中生有就是唯有智慧和創新活水來。比如開魯縣的田大鵬,作為扶貧第一書記,和貧困戶交心的同時,針對每戶的「戶情」,對特別因殘致貧的,通過在合作社寄養鴿子的方式,讓貧困戶既有好處、又有尊嚴、還有寄托地得到幫助。
企業家精神,求新求變,是造血扶貧的養料。扶貧不僅要造血,還要造出健康、新鮮、營養的血液。 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目標,鐘聲嘀嗒,分秒必爭。通遼站在民族大義和理論高度上,不斷探索、總結、實踐之。一直在奔跑,從未知倦怠。

(Visited 4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