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者在波士頓打出標語,挑戰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的招生政策。但也有人認為此舉被利用,作為推翻平權法案的棋子。[/caption]

一樁關於哈佛大學在新生遴選中涉嫌歧視亞裔的訴訟開審,上周開始引起全美範圍內的討論。

此次訴訟尤其牽動重視教育的華裔美國人族群的神經,從美國的中文媒體到華裔移民常用的即時通訊工具微信,相關的討論不絶於耳。不少華裔家長控訴哈佛大學對亞裔學子不公。但包括許多華裔年輕人在內的哈佛支持者則認為,亞裔在此案中被用作保守派推翻平權法案的棋子。 此案被視為對「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全民公決,判決將對美國社會的種族多元政策造成深遠的影響。 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平權法案緣於當時美國風起雲湧的黑人運動和婦女運動。該法案集中關注教育與就業問題,對少數種族、土著美國人、婦女等歷史上被排斥的群體給予關照。平權行動也被稱為扶持行動,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扶持行動採取的一些政策,如種族配額或大學入學的性別配額,被批評為「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目前亞裔被認為是教育平權思想最大的受害者。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中,亞裔的錄取者的SAT成績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的成績分別高出50、235、280分。哈佛大學的錄取中,亞裔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分別高出140、270、450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216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哈佛網站的錄取數據顯示,今年的新生中,22.9%是亞裔學生,且比例在逐年上升。但亞裔學生的錄取分數遠高於其他少數族裔。[/caption]

爭議焦點

原告指控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申請者,為他們設定了更高的錄取標凖,以增加其他族裔學生的比例。除了學術和課外活動等客觀指標外,哈佛對申請人使用「個性評分」標凖。原告認為,哈佛在這項主觀分數下為亞裔打了低分,通過這個方式操縱了新生的族裔比例,侵犯了亞裔的公民權利。 此案的原告是一個名為公平招收學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的組織,背後是由保守派社會活動家布魯姆(Edward Blum)領導的一群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的亞裔美國學生。 [caption id="attachment_2167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是全美錄取競爭最激烈的學校之一,每年超過四萬名申請者中,只有約2000名幸運兒被錄取[/caption] 哈佛否認歧視任何族裔的申請人或在遴選學生時使用種族配額。學校稱,族裔只是招生過程中很小的考慮因素。在「個性評分」這項指標下,有領導力、職業目標、社區背景、父母職業等因素,並非只看申請人的族裔背景。 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是全美錄取競爭最激烈的學校之一,每年超過四萬名申請者中,只有約2000名幸運兒被錄取。哈佛網站的錄取數據顯示,今年的新生中,22.9%是亞裔學生,且比例在逐年上升。亞裔人口約佔美國人口的6%。 其他的常春藤學校發表聯合辯護狀對哈佛表示支持,並指考慮族裔的招生程序將有利於學校營造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案件背後

此案被普遍認為是對平權法案的全民公決,判決將對各級精英學校的錄取過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誕生於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期間的平權法案在教育領域的體現是,學校在招生時將學生的族裔背景納入考量,以保證少數族裔獲得教育機會。 特朗普任下的美國司法部在哈佛案中支持了原告,早前宣佈就招生程序是否對亞裔不公向哈佛和耶魯大學展開調查。 波士頓聯邦法院預計將在兩至三周內對案件作出裁決,被判敗訴的一方很可能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在2016年,最高法院曾經以4:3裁決支持德克薩斯大學依平權法案來招生的做法,SFFA的領頭人布魯姆也是這件案件的幕後推手。然而,本月初通過任命的布雷特•卡瓦諾(Brett Kavanaugh)加入大法官行列後,最高法院的天平向保守派一側傾斜,可能作出與兩年前不同的裁決。

各方聲音

在案件開庭審理前夕,哈佛招生政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在波士頓各地舉行了遊行集會,兩方各自高舉標語、呼喊口號。華裔家長是反對哈佛的一方活躍的主力軍,他們舉起了以下字樣的標語:「我的族裔背景不該變成我入學的阻礙。」 「我是亞裔美國人,我也有一個夢。」 「停止種族歧視!為什麼只有亞裔美國人(被歧視)!」 為什麼一向青睞名校的華裔家長會站到了反對哈佛的一方? 「為了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美國亞裔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向BBC中文網闡述了他從2014年起持續申訴哈佛招生政策的緣由。「美國憲法的精神是無分膚色的(color-blind),每個人都有共同的機會成就夢想。」 [caption id="attachment_2168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法院外的中國示威者,標語上寫著以多元化為名的歧視是錯的。[/caption] 趙宇空認為,招生中的公平應是依客觀指標擇優錄取,種族不該納入考量。他的兒子在2016年申請多家常春藤名校但未獲錄取,幾位學術表現不如他的其他族裔同學卻拿到了錄取,趙宇空認為,種族歧視”可能是一個因素”。 在他看來,哈佛的支持者只看到了平權法案的高尚目標,但忽視了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不足,少數族裔社區的教育質量依然偏低,還扭曲了招生公平。 跟兩年前備受關注的華裔警官梁彼得案相似,華裔族群對哈佛案的看法分歧,代際差異明顯。 在案件開審前的集會中,不少華裔年輕人站到了支持哈佛的一邊,他們穿著寫有「捍衛多元性」字樣的湖藍色T恤。其中有人舉著「我不是你的棋子」的中文標語,認為保守派借亞裔掀起招生歧視之爭,意在推翻平權法案。 他們自認是平權法案的受益者,呼籲少數族裔團結一心,捍衛法案締造的多元社會。有媒體報道,一位亞裔年輕移民在集會上發言稱,自移民美國以來,他經歷過因語言和文化差異而受到的歧視和排擠,是多元化的錄取政策給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反對哈佛的一方不理解,哈佛的錄取方法與中國高考制度的分數至上論不一樣,」40歲的波士頓台灣僑胞李莉兒(化名)對BBC中文網說,哈佛的招生哲學更注重生源的多元化,希望招收具個人特點的學生。而很多出生在中產家庭,從小學鋼琴、打網球、參加數學競賽的亞裔年輕人彼此「太相像了」。 李莉兒參與了開庭前在波士頓的集會,是支持哈佛一方中較為少見的華裔家長代表。由於她的華裔朋友圈子中大多數人都反對哈佛,她希望以化名受訪。 她的女兒即將上中學,她說,如果女兒學術表現出色,當然希望女兒能上包括哈佛在內的常春藤學校。「但是,比起上哈佛,她生活的社會照顧弱勢群體、包容多元文化,這更為重要。」 兩家研究亞太裔美國選民投票意向的組織在今年的聯合調查顯示,64%的華裔美國人支持平權法案,24%持反對意見。在2016年,調查機構蓋洛普的調查則顯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63%的美國人認為招生不應該考慮學生的種族背景。]]]]> ]]>

(Visited 5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