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從制度體制上著手改革,簡政放權,增加自由度,改革才能見效。四十年後也該如此!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走向強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儘管早前的改革開放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為導向,走過彎路,卻方向明確路徑清晰。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要從計劃經濟的體制中走出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變,但形成新的制度機制,邁向更為自由、更少約束、更具效率的時代。改革受社會歡迎,民眾得益,改革已經成為效率、效益的前導詞。但必須注意的是,改革要從體制及制度著手,改革是為了發展生產力。 改革開放了四十年,中國依然強調要加大力度改革,再度表明,中國政府求發展、強民生的決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改革的目的是讓國家和社會更為健康、更有效率地發展,人民得益,安居樂業。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調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現有的社會制度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達不到這個目的,都不是改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開始實施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策。這一脫胎換骨的國策,改變了國家命運。中國從實行計劃經濟,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社會資源到以兩個階段引進市場經濟原則,主要涉及廢除農業集體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外資開放本地市場和允許本地企業家開創事業,以及包括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國有企業承包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物價,並廢除部分保護主義政策。通過制度變革,用放權代替了集權,以市場代替了計劃。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大力度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涉及的就是制度和體制層面,關鍵是制度上的變革。這些變革都以促進發展、釋放勞動生產力為目的。無論是黨政分開、政企分家,還是簡政放權、擴大自由度等都是為調動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四十年走來,其中當然還涉及到調整、放開、轉移等各種釋放生產力的措施,這些都是制度改革後的手段,而非改革本身。 四十年走過的道路證明,只有真正從制度體制上著手改革,簡政放權,增加自由度,而不只是從調整的手段中著手,改革才能見效。四十年後也是如此!]]]]> ]]>

(Visited 4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