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評社報道,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長钟錦明接受訪問時表示,「兩岸聯姻往年都維持1万多對,但從2016年來陸續下滑,預估今年大約只剩7,000多對而已,主要原因是受大陸經濟发展蓬勃、兩岸关系不好影響」。而在最近3個月,他甚至接到4通電話詢問「如何放棄台灣戶籍,想要一家回大陸」的案例,他說這是以前都不曾聽過的。
根据台灣內政部移民署在2018年統計數据顯示,台灣新住民人口數為533,159人,其中陸配有338,940人,而在2003年政府實施婚前面談制度后,每年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移入約11,000人,而2016年降低至約9,800人,2017年持續下探至約8,200人。
對于人數下降的原因,钟錦明表示,「在兩岸婚姻上,自從2016年下半年后的審查相對較嚴格,技術性讓要結婚的兩岸佳偶變得困難些,以前只要准備好通聯記錄與照片,現在則要補更多文件,包括介紹人、出游照片、通信的信件或APP聊天記錄,或汇款紀錄等,要更能證明彼此是有互動的東西。」而团聚申請、依親居留及長期居留等階段的家訪與面談也會更謹慎、詢問得更多,因此陸續聽到陸配轉換身份困難的消息。
在台陸配中男性僅占約4%,絕大部分為女性。而早期許多陸配是因為經濟需求等非感情因素赴台生活與发展,而隨著兩岸社會互動日深,因愛情而結合的陸配越來越普遍。
但隨著兩岸政治局勢愈加緊張,而大陸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增強,可能導致未來出現在台陸配的「鮭魚返鄉」熱潮。而另一個影響的因素在于陸配在台長期受到的「變相歧視」,其有制度層面和社會層面。在制度層面,陸配必须來台居住6年后才能取得「身份證」,相較于其他外籍只需要4年,顯然有「歧視」的味道存在。
依台灣《兩岸人民关系條例》的限制,陸配需历經团聚、依親居留、長期居留三個階段,總計耗時6年后才可以在台灣初設戶籍、取得台灣身份證。而在社會層面,雖然台灣社會強調多元和包容等價值,但在無形中歧視大陸人的現象仍然時有耳聞。
制度層面的影響遠大于社會層面,沒有「身份證」的陸配在台灣社會生活几乎沒有「人權」可言,許多基本權利都受到限制,也連帶影響子女的權益。
根据陸配民間团體的說法,家暴問題是陸配最常見的法律糾紛,尤其是取得「身份證」之前的案件。主因在于惡劣的台籍男性配偶對于無法離家、無法取得子女監護權、沒有銀行賬戶、無法工作、無法買車開車、無法在外投宿,又沒娘家在台灣的陸配,根本肆無忌憚,致使家暴問題無法扼止。
從以上例子可以顯示,陸配在台生活大不易,而隨著大陸的經濟发展持續增長以及兩岸政治局勢的緊張化,可能引发陸配「鮭魚返鄉」的熱潮。而這對兩岸交流而言,不啻是一种倒退的象征。]]]]> ]]>
(Visited 8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