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費有大學問 「潛規則」 是文化還是陋習 轉自BBC中文
出國旅行,周遊世界,旅途經常會遇到小費問題,出租車司機、酒店行李員、打掃客房的服務員、餐廳服務生、景點導遊、大巴司機、酒吧的酒保……
美國
美國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說唯一比報稅更令人困惑的是給小費。 19世紀時,美國經濟生活中小費相當重要。那時,出手闊綽的美國富人開始經常到歐洲旅行,順便把美式小費文化帶到歐洲大陸。 進入21世紀,有時還可以聽到美國人在辯論小費的利弊,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小費文化早就習以為常。 小費已經成為美國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中相當大一部分。中國
和亞洲許多國家一樣,中國沒有小費文化,服務行業傳統上沒有小費這一說。傳統上給小費很容易被視為賄賂。 這種「無小費」文化到現在也沒太大變化。 在中國的餐館吃飯不必給服務生留小費。 也有例外,就是顧客以外國人為主的一些餐館。也有一些面向海外遊客的酒店,行李員可以收小費。 另一個例外是給導遊和觀光車司機小費。日本
小費在日本也屬於文化舶來品,經過長期的本地化洗禮,逐漸被納入日本傳統文化中繁複細緻的禮儀規矩體系。 被習俗允許收受小費的地方包括(但不僅限於)婚禮、葬禮,還有其他一些特殊場合。一般情況下,給小費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冒犯、侮辱。 這背後的邏輯與東方哲學有關:提供優質服務是職責所在,道理上不應該得到額外酬謝。 即使在可以接受小費的情況下,也需要遵守一定規矩,比如小費要裝在一個特殊的信封裏,以示尊重和感謝。 酒店的員工專門受過如何禮貌地拒絶小費的培訓。彬彬有禮和及時回應是他們的職業操守凖則。法國
1955年,法國通過一項法律,規定餐館必須把服務費添加到賬單上。這種做法迅速普及到歐洲各地和世界許多其他國家。 法國立法機構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規範小費來減少餐飲業服務員對小費收入的依賴,推動改善薪酬待遇。 但法律無法改變人的習慣,小費還是有人給有人不給,給多給少也還是因人而異。 曾有調查發現法國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給小費。2013年,7.5%的餐館顧客說他們「不給小費」,2014年這個比例變成15%。瑞士
瑞士人據說比較大方,會把賬單上的應付金額四捨五入,也會給酒店、發廊的員工小費。 不過,這個國家的最低工資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以餐飲業服務員為例,月薪大約是4000美元。 由此可見,他們不靠小費度日,對小費的依賴程度遠低於美國同行。新加坡
作為世界大都市、自由港、金融中心,新加坡的酒店、餐館和出租車行業都普遍接納金額不大的小費文化。 從社會文化整體而言,小費是個棘手問題,存在相當大的灰色地帶。 新加坡政府網站上說:給小費不是新加坡生活方式。印度
印度許多餐館在賬單上標明服務費,所以就不必另外給小費。 如果賬單不含服務費,那麼通常應該給15%-20%的小費。 在印度也可以看到明文告示本店拒絶小費的餐館;這種做法並不稀奇。 2015年曾有一項調查發現,印度人屬於亞洲給小費最慷慨的之列,排在孟加拉和泰國之後。埃及
小費在埃及文化中根深蒂固。埃及富裕階層通常給所有從事服務行業工作的人付小費,不管是餐館服務生還是加油站員工。 埃及官方失業率超過10%,非官方經濟領域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40%。 在這種背景下,小費的意義可小可大,於個人於國家經濟都有益。伊朗
去伊朗旅行,可能會遇到一種當地的風俗,叫taroof,意思是「客套」,發生在付款的時候:一方要付錢,另一方出於禮貌表示不能接受,來回推託一番,最後不得已收下對方該付的帳款。 這種客套甚至可以在出租車司機和乘客之間發生。 不過,涉及付小費,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小費已經成了伊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俄國
前蘇聯時期,小費屬於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是對勞動人民的侮辱,被當局禁止。 但俄語裏有個專門的詞匯來表達類似的概念,chayeviye,意思是「茶水費」。 進入21世紀,小費文化捲土重來,但一些年齡較大的俄國人還是覺得拿小費是受了侮辱,給小費是對人的冒犯。阿根廷
在阿根廷,飽餐一頓美食後留下一筆慷慨的小費不會惹麻煩,但這是違法的。 阿根廷2004年通過一項勞工法,規定餐飲和酒店業禁止授受小費。 但小費文化禁而不止。餐館服務生得到的小費最多可以佔收入的40%。]]]]> ]]>(Visited 5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