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警鐘」:全球首例鼠傳人戊型肝炎在香港確診 轉自BBC中文
香港宣佈發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大鼠類戊型肝炎病例,研究人員稱這次發現對公共衛生有重大意義。
什麼是戊型肝炎?
據世衛網站介紹,戊肝(Hepatitis E)屬病毒感染疾病,而戊肝病毒(HEV)按其基因型(genotypes)可細分為四個類型。其中基因1型和2型僅見於人類;基因3型和4型病毒在豬、野豬和鹿等動物中傳播,但不會為這些動物帶來任何疾病,偶爾會感染人類。 戊肝病毒主要透過受感染的糞便污染飲用水傳播,較少見的可能途徑還包括:- 食用源自受感染動物的生肉或肉類產品;
- 輸入受感染的血液製品;
- 由受感染的孕婦傳至胎兒。
香港這病例是怎麼發現的?
袁國勇教授在星期五(9月2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說:「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挺有趣的。」 袁國勇教授與同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醫生(Dr Siddharth Sridhar)介紹說,他們是在針對香港本地免疫功能受抑制的肝臟移植手術病患,檢查其感染戊肝情況時,發現了這位56歲男性病患。 這名病患為臨牀確診乙肝帶毒者,2017年5月在港大教學醫院——瑪麗醫院——接受器官捐獻,兩個月後持續肝功能異常,但臨牀檢查排除捐獻器官排斥,甲型、丙型肝炎檢測陰性,已知乙肝與巨細胞病毒(CMV)受控,然而活組織檢查確診肝炎。港大研究人員繼而嘗試檢測物種A戊肝,卻一無所獲。 袁國勇教授說:「我們特意為他開發一套新的戊肝測試,物種A、B、C、D型戊肝病毒都能檢測出來,做了之後就發覺,無論是糞便、血還是肝臟活組織全都呈陽性,我們繼而(把病毒)基因排序出來。」 就在這個基因排序過程中,他們發現這名病患所感染的戊肝病毒與物種C型病毒非常接近大鼠戊肝病毒株「越南105」(Rat HEV Vietnam-105),由此確診這起病例為全球首例大鼠戊肝病毒感染人類病例。北海道大學與越南國家衛生及流行病研究所論文中鑒定出三種新的大鼠戊肝病毒毒株,其中一種正是與「越南105」相似。 薛達醫生說:「此前實驗室測試顯示,大鼠戊肝病毒不能傳染給猴子,人類戊肝病毒不能傳染給大鼠,因此一直以來,大鼠戊肝病毒人傳染風險被低估。」 港大醫學院表示,薛達醫生與袁國用教授的這項研究結果已獲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辦學刊《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接納,尚待正式刊登發表。薛達醫生為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戊型肝炎能怎樣預防和治療? 戊肝病情一般輕微,無需住院。研究團隊說,這次發現的大鼠戊肝患者經處方利巴韋林(ribavirin)治療後早已康復出院。利巴韋林是世衛戊肝簡介中也有提及的用藥。 至於如何防治戊肝,世衛的建議包括:- 維持公共供水的質量標凖;
- 建立妥善的人類糞便處理系統;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用安全的水洗手,特別是接觸食物之前;
- 避免飲用潔淨度不明的水和冰;
- 飲用煮沸的自來水;
- 徹底清洗食物;
- 徹底煮熟食物——特別是貝類等海產、豬肉和豬內臟——方可進食;
- 吃火鍋時,使用不同的筷子來處理生肉和熟肉。
香港的鼠患嚴重嗎?
面對這次全球首例鼠傳人戊肝,袁國勇教授強調說:「我不是說這次一定會出大事,但逢是首次發生的事情,大家都不要當作沒事……因為香港真的有很多老鼠,我相信香港的老鼠數目不低於人口。」 「我相信這是個wake up call,是一個警告,讓所有市民都注意環境衛生,不要讓鼠患繼續下去。」他尤其指出,2003年薩斯(SARS)爆發之後曾大力清潔後巷、水溝等公眾衛生隱患,如今情況大不如前。 研究團隊指出,這名確診病患居住在香港九龍黃大仙區一個政府廉租屋邨裏的低層單元,單元隔壁是垃圾房,他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場衛生欠佳,有大量老鼠糞便,但至今無法確認患者具體感染過程。 多家香港媒體於港大公布研究結果後,跟從消息人士透露信息,到患者據信居住的彩雲邨採訪,也拍到老鼠出沒。 不過,香港負責城市環境衛生的部門食物環境衛生署8月底公布2018年上半年「鼠患參考指數」為2.8%,認為香港鼠患情況大致受控。其中,黃大仙區指數為1%。 香港食環署的「鼠患參考指數」於2000年推出,透過於香港各區指定地點布置鼠餌,統計鼠餌遭老鼠撕咬的百分比而成。指數低於10%表示鼠患不嚴重,19%或以下即為鼠患普遍,20%或以上將觸動當局專門訂立的滅鼠工作機制。 香港特區政府審計署曾在2014年批評這套指數凖確程度成疑,例如一些區域指數偏低,卻錄得數以百計的鼠患投訴。(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