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土地稀缺,以填海的方式來利用更多的土地一直備受爭議。談到大嶼山開發,填海更是一項不可回避的議題。
就在7月,特首林鄭月娥還向媒體明確表示,增加土地供應要「靠填海」。近日,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組建的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亦建議在大嶼山島間的水域填海,建造相等於半個九龍的2200公頃大型人工島,興建預計最多可容納110萬人的40萬個住宅單位。
然而大嶼山坐擁面積巨大的郊野公園,加之早年開發力度較低,孕育了豐富優美的自然資源,更被港人稱為「香港的最後一塊淨土」。近年來政府開發大嶼山破壞生態的行為遭到許多環保人士和民間組織的反對。
不少環保人士指出,由於填海前須先挖走海床的淤泥,海底的污染物因而有機會擴散,海水極易受到污染;之後挖掘海中泥砂作為填料,會進一步破壞海床,將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由多個關注大嶼山發展的民間團體及保育團體於2014年初組成的「守護大嶼聯盟」發出警告,近年來大嶼山進行的填海和發展工程已嚴重破壞了生物棲息地,附近水域的海洋生物也因此數量銳減。以中華白海豚為例,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表的最新年度海豚監察報告指出,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大嶼山一帶水域的海豚數目由65條減至47條,數量急跌27%。
此外,由於香港高度都市化,發展密度高,本身綠化地亦嚴重缺乏,故城市本身已受熱島效應影響。本港多份環境研究報告顯示,填海造地可令城市熱島效應惡化,換言之,可能令近年酷熱的香港再熱上加熱。
雖然目前大嶼山南部的郊野公園已被列入保育範圍,但政府提倡的「綠色旅遊」概念背後仍然鼓吹大量旅客到大嶼山南部消費娛樂,實未能照顧地區的自然環境之承受能力。「守護大嶼聯盟」發佈的報告顯示,大嶼山南部多個旅遊發展項目已令不少發展商摩拳擦掌,大嶼山不少地區如貝澳濕地、塘褔、梅窩和東涌非法傾倒泥頭和林木破壞情況嚴重。由此可見,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將是伴隨大嶼山發展的一個難題。■]]]]> ]]>
(Visited 21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