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世界裏失控的仇恨 Facebook緬甸野蠻生長史 轉自:BBC中文網
70萬羅興亞人已經逃離緬甸[/caption] 幾十年的種族和宗教對立,互聯網接入突然爆發,一家難以識別和刪除最惡毒帖子的公司,這三者一起在緬甸掀起了一場風暴。 聯合國稱,Facebook在煽動對羅興亞族(緬甸的一個穆斯林族群)的憤怒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 「我擔心Facebook現在變成了野獸,而不是它最初的意圖,」聯合國緬甸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李亮喜(Yanghee Lee)在3月份表示。 Facebook承認方案失敗並已著手解決問題。但在這個東南亞國家,Facebook是如何從致力於建立一個更開放、聯繫更緊密的世界轉變為一頭野獸的呢?
進入Facebook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互聯網,」Synergy的主管Thet Swei Win說道。Synergy是一個致力於促進緬甸少數民族群體間和諧的組織。 但五年前緬甸的情況並非如此。 在軍隊統治該國的幾十年中,緬甸幾乎沒有受到外部世界的任何影響。但隨著昂山素季被釋放,以及她當選緬甸實際領導人,緬甸政府開始開放商業,其中的重要一環正是電信業。 BBC媒體行動(BBC Media Action,BBC國際發展慈善機構)的伊麗莎白·梅恩斯(Elizabeth Mearns)表示,開放電信業的影響是巨大的。 「沒有開放前,一張SIM卡大約200美元,」她說。「2013年,緬甸開放了對其他電信公司的訪問權限,SIM卡價格降至2美元。突然間,一切都近在咫尺。」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9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種族對立嚴重
緬甸總人口在5000萬左右,大約有1800萬人是Facebook的常客。 但是Facebook和那些讓數百萬人首次接入互聯網的電信公司一樣,似乎都還沒有凖備好如何應對這個國家的種族和宗教衝突的局勢。 仇恨很深。羅興亞人被剝奪了緬甸公民身份,佛教統治階級中的許多人甚至不認為他們是一個獨特的族群,而是將他們稱為「孟加拉人」,這個詞故意強化了這個群體與該國其他地方的分離。 政府表示,去年在若開邦西北部的軍事行動是為了鏟除武裝分子。這導致超過70萬人逃往鄰國孟加拉國—被聯合國稱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難民危機。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稱,緬甸軍方必須對若開邦的種族屠殺和其他地區的反人類的罪進行調查。但緬甸政府對這些指控全盤否認。Facebook「武器化」


缺乏工作人員
路透社團隊發現的材料明顯違反了Facebook的社區凖則,這些規則規定了平台上允許和不允許的內容。調查結束後,所有帖子都被刪除了,儘管BBC發現類似的資料仍然存在於網站上。 那麼為什麼Facebook沒有發現呢? 根據梅恩斯、史特勞和其他人的說法,一個原因是Facebook難以解釋某些詞語。例如,一個特定的種族誹謗詞—卡拉(kalar)—是用來形容穆斯林的高度貶義詞,這個詞的另一個意思是「鷹嘴豆」。 史特勞說,在2017年,Facebook禁止使用這個詞,後來由於該詞的雙重含義而撤銷了該禁令。 此外還有軟件本身的問題。也就是說,緬甸的許多手機用戶讀不懂Facebook關於如何舉報令人擔憂的材料的指示。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9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多個警告
隨著Facebook在緬甸的爆炸性增長,該公司確實收到了來自個人的關於該平台如何被用來傳播反羅興亞仇恨言論的警告。 2013年,澳大利亞紀錄片製作人卡蘭(Aela Callan)對Facebook高級經理表明了他的擔憂。2015年,科技企業家大衛·馬登(David Madden)前往Facebook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總部,向管理人員展示Facebook如何成為了挑動緬甸仇恨的平台。 「他們被警告了很多次,」馬登告訴路透社。「他們也非常清楚這些情況,但他們沒有採取必要的行動。」已刪除帳戶
Facebook沒有回應BBC關於此事的採訪請求。 自去年以來,該公司採取了一些行動。8月,Facebook刪除了與緬甸官員有關的18個帳戶和52個頁面。 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上的一個帳戶也已關閉。Facebook表示,「已有證據表明,這些個人和組織中的許多人在緬甸犯下了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 這些被關閉帳戶和頁面的人有總計近1200萬的粉絲。 今年1月,Facebook還刪除了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的賬號,這是一位激進的僧侶,以憤怒的言論而聞名,這引起了人們對穆斯林的恐懼。「太慢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29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稱會致力於解決仇恨言論問題.jpg)
(Visited 8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