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傳承、馬雲的困境和「制度遺產」 轉自:BBC中文網
馬雲表示他希望在卸任教育局主席後回歸教育事業[/caption] 9月10日,馬雲宣佈啟動「傳承計劃」,用一年的時間交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職位,由阿里巴巴現任首席執行官(CEO)張勇接任。 這次交接頗具深意,不僅因為阿里巴巴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巨頭」;也因為馬雲開創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一次創始人主動交班的經驗。 作為在社會主義中國創業的民營企業家,馬雲打造的電商「帝國」達到壟斷地位。「政商關係」是中國企業家繞不過的必修課,創業19年,馬雲面臨怎樣的政治困境? 此外,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企業從草創到上市,逐漸進入「創始人老去,後繼乏人」的接班難題。馬雲「思考了10年」的傳承計劃,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怎樣的制度創新?
政治困境:「我可以隨時把支付寶獻給國家」
「在中國,一家這麼大的公司,其實有些事情是比較難做的。」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阿里巴巴背後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共同面對的政治難題。 莊太量舉例,與阿里體量相當的騰訊,遊戲佔了相當份額,但中國監管一有變化,對公司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比如,上月底,中國出台《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控制新增網絡遊戲上網運營數量,騰訊股票應聲下跌4.53%。 阿里巴巴面臨一樣的問題——由於中國政府對市場影響極大,監管層的異動,可輕易決定公司的未來。阿里巴巴2014年在美國上市後,股價一路高歌猛進,但2015年初中國工商總局發文點名批評阿里系網購平台,短短四天阿里付出了市值縮水370億美元的代價。 阿里因此承受更大的爭議是支付寶的所屬權之爭。支付寶作為覆蓋5億人的巨型第三方支付平台,龐大金融數據背後,是政府對金融安全與風險的監管焦慮。因為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這份焦慮就更加急切。馬雲以此為由,稱「為了維護國家金融信息安全」,2011年時將支付寶從阿里集團剝離出來。一時間輿論嘩然,指責馬雲違背商業規則,竊取股東利益。 這種剝離,換來的是國內第三方支付的牌照。馬雲甚至表態,「只要國家需要, 隨時凖備把支付寶獻給國家。」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制度遺產「:受羅馬元老院啟發的合伙人制度」
很難說馬雲「交棒」是倉促之舉。如他所言「這是認真凖備了 10 年的計劃」。回顧阿里巴巴發展的幾個重要時刻,不難看到這個「10年計劃」的種種痕跡。 阿里巴巴創業最初的18人,被媒體稱為「阿里十八羅漢」。2009年9月,馬雲突然宣佈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八羅漢」集體辭去創始人身份,集團內部開始試運行「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方案中的「合伙人」並非一般意義上合伙企業中的合伙人——即可以按照持有股份的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權,並需要對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必須「在阿里巴巴工作5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的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 馬雲認為,合伙人作為公司的運營者、業務的建設者、文化的傳承者,同時又是股東,最有可能堅持公司的使命和長期利益,為客戶、員工和股東創造長期價值。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7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