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客衝破陸港邊界 挑戰一國兩制
粵港邊防警方合力破獲特大偷渡案[/caption] 香港回歸19年,雖然基本保持繁榮穩定,但政改難過、港獨冒起、暴力傾向,令「一國兩制」不斷地接受挑戰和考驗。受到考驗和挑戰的還有那一條長37公里的陸港邊境線。從南亞裔難民偷渡搶灘,到跨境綁架回內地;從軍中腐敗官員徐才厚親戚棄保非正常陸路出境,到綁架富豪女後偷渡返內地的匪徒,形形色色的偷渡客,不斷突破陸港「一國兩制」的邊境線。 六月伊始,陸港邊境線上平地生雷:粵港邊防警方合力破獲特大偷渡案,33名人蛇17名蛇頭落網。據了解,此次涉嫌偷渡人員均為東南亞籍,企圖來香港做非法勞工;組織運送者係親屬關係,從接頭、窩藏、運送到介紹非法勞工,呈現親友抱團的鏈條式運作模式。 《超訊》從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科獲悉,今年頭兩個月,警署已截獲430位非法入境者,較去年平均增加8.1%, 其中水路偷渡客居多,約佔總數的90%。從偷渡客原籍看,內地獨佔鼇頭,「輸出」了超過30%的非法入境者;另外,越南逃港人數逐年增多,2014年近乎翻倍,並在2015年一躍成為偷渡犯的第一大來源地。 白天, 陸港邊境線寂靜安寧,波瀾不起;夜晚, 偷渡客伺機而動,像一條晝伏夜出的蛇。
他們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儘管與內地只是一河之隔,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對於很多內地人來說,並不是一個能說去就去的地方。每年香港查獲的「非法入境者」中,約有一半的人來自內地。他們有的是衝著香港較高的薪金水平來做黑工,有些為了探親,還有一部分人來香港賣淫。在實施「雙非孕婦零配額」之前,也有些孕婦為了來港產子而偷渡。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夜幕下的灰色產業鏈
偷渡者像蛇一般畏懼陽光、匍匐行進,故被稱為「人蛇」;組隊接應、經驗豐富的帶路人則為「蛇頭」。 深圳灣口岸附近的流浮山就是人蛇上岸的一大黑點。兩岸相隔不到十分鐘的船程,且有茂密的紅樹林植被作掩護,受到許多偷渡客的青睞。周永勤議員帶我們走訪了幾個熱門登陸點,可以看到在紅樹林間的水道上,零星藏著幾艘小艇,岸邊還漂浮著一些疑似偷渡者換下來的衣服。附近的村落人氣並不旺,還散落著幾個破舊的貨櫃。一些村落裏的士多很少在白天開門營業,多是打著正當生意的幌子做偷渡的地下買賣,安排為上岸者換衣服、洗澡。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水路、陸路、空路皆可行
水路方面,重災區主要包括沙頭角、大鵬灣、后海灣、大嶼山等地,偷渡客多是乘漁船從廣東沿海區域駛入香港水域登陸。上岸後除了要備乾糧,還要帶鞋子。住在大嶼山的村民劉先生反映,由於他們村子離人蛇上岸地點較近,屢遭偷渡客偷竊。近幾年很多村民搬出市區,留下的老人家沒有什麼反抗能力,唯有將門窗加固,希望竊賊因覺下手難而放棄。他表示村子比較偏,警察巡視力度弱,有時候一個星期才來一兩次。 陸路方面偷渡較為複雜,包括東、中、西三線。其中,深圳以西的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從蛇口、紅樹林一帶游過深圳灣,順利的話,一個多小時即能到達新界西北部的元朗;中線的偷渡者多是乘火車、汽車進入深圳,趁夜幕而動,跨越深圳河、翻過鐵絲網進入香港,但這一帶有大量武警和警犬把守,想要突破並非易事;東線則多是深圳以北及以東地區的偷渡者,他們或是從惠州出發,徒步穿越惠東、寶安,攀越梧桐山,或從鹽田、大鵬和南澳一帶啟程,游過大鵬灣。 空路多為一些非洲偷渡者的選擇,他們先乘飛機到內地,再由內地轉到香港。 從香港偷渡回內地同樣也難不倒蛇頭。去年震驚全港的「羅君兒綁架案」,案中多名疑犯從並不靠近邊境的飛鵝山成功突圍,避過了警察在多處邊境設置的關卡,潛逃回了內地。儘管最後在廣東警方的協助下疑犯逐一落網,但當時他們已分別潛逃至深圳、東莞、惠州等地,暴露出香港邊防線的不堪一擊。 香港偷渡史由來已久。早在戰亂時期,就有許多名流為了逃難輾轉來到香港。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國內地關閉了兩地邊境,但國內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條件相當艱苦,而香港在英治下,經濟已見起飛苗頭,於是以廣東、福建等地居民為主的內地人為了改善生活,大批冒險客偷渡來港。 50年代中後期的政治鬥爭及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使得第二、第三次偷渡潮接踵而來。恰逢香港經濟起飛,需要大量勞動力,港英政府雖然遣返了部分偷渡人士,但僥倖留下的人大多加入到了工業生產中,為香港經濟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70年代中期,港府甚至推出了「抵壘政策」,以壘球術語做比喻,對那些凡是能夠成功進入香港市區的偷渡人士簽發身份證,使其身份合法化。後來面對日益增加的住房及治安壓力,這一政策在70年代末終止。 許多名人都是在逃港潮中來到香港的,包括政商界名人曾憲梓、知名作家倪匡、歌手羅文等。隨偷渡潮來到香港的人,都經歷過艱苦日子,所以大多珍惜在香港的生活,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他們的努力拚搏下,香港經濟突飛猛進,成為璀璨的「東方明珠」。羅文演繹的《獅子山下》剛好道出了這些新香港人的心聲,成為了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標誌。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兩地滄桑 風水輪換
隨著口岸的相繼開通、邊界禁區的逐步萎縮、自由行遊客和專業人才的漸次湧入,陸港邊境線趨於模糊;可高矗的鐵絲網森嚴而立,昭示著一國兩制的事實。 [caption id="attachment_19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Visited 55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