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寸土寸金,但有一塊風水寶地,那就是被稱作香港西部盡頭的大嶼山。政府多次提出要列入開發計劃,大嶼山開發諮詢委員會也換了兩屆,但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如今,隨着港珠澳大橋落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展開,香港大嶼山開發配合內地建設應該有更新的含義。

最近,《超訊》就提出,大嶼山已不再是香港西部的盡頭,而是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門,可以在大灣區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區政府應當轉變思維,不再僅僅將大嶼山看成解決房屋和人口問題的土地,大嶼山發展需要產業帶動,要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新香港。

大嶼山不應成下一個天水圍

目前,政府有規劃,乃至民間智庫研究報告,都看好大嶼山發展的潛力。不過,大多是把大嶼山看作宜居之地,沒有更多的戰略考量。我很贊同大嶼山開發必須產業帶動發展的思路,這裡被稱作為香港最後一片淨土,那就是一張白紙,可以畫香港最美麗的圖畫,可以有宏大目標和戰略。 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的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比第二大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目前人口卻只有17萬。2017年,特區政府公佈《可持續大嶼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大嶼山未來定位,在經濟、民生、旅遊及保育等方面都有不少探討。不過,《超訊》在採訪中發現,很多智庫,包括特區政府,都試圖將大嶼山變成一個解決住房和人口問題的新「數碼港」,但也有學者認為,大嶼山不應該成為下一個天水圍,應積極發揮其創科優勢,配合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以產業帶動、吸引更多人才落戶大嶼山。 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正值粵港澳大灣區起航,大嶼山可以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和大灣區的領航者。「開」是開啟,打開大嶼山千年古貌,迎來大嶼山的變化;「發」是發展,要再造一個新香港。如何發展,就要有產業帶動,這是大嶼山開發的重要功能。依託香港原有的基礎,又不影響環保,一個香港國際創新科技的新產業在此誕生應該是最適合的。 遺憾的是,無論是政府的規劃還是民間智庫的藍圖,都基本上規劃未來的大嶼山為熱門居住區,填海造屋以解決目前香港本土人口擁擠的苦況,開發功能基本單一。 有研究報告建議強化政府早前提出的東大嶼山計劃,於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並建造2,200公頃的人工島,較政府早前建議的填海約1,000公頃大一倍。預計可興建250,000至40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近百萬人居住,當中建議7成住宅單位作公營房屋,並最快於2029年完成首階段工程。

大嶼山不能只「開」不「發」

《超訊》刊文直面填海只為單純遷移人口問題,質疑研究重點都在居住和人口遷移上,新填海區的土地大多考慮建屋用途,缺少產業發展的考量,有可能將大嶼山變成香港另一個悲情城市。特別是現在大嶼山已出現了工種和就業人口的錯配問題,未來這一問題只會愈來愈尖銳。如不能給大嶼山一個清晰的產業定位,以產業發展帶動大嶼山發展,僅提出打造核心商業區的說法並不能夠真正解決大嶼山的發展問題。 如果沒有產業帶動,大嶼山注定是只有「開」而不能「發」。只開不發,沒有未來。]]]]> ]]>

(Visited 53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