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追趕IPO末班車 陸璟
小米上市是重要節點
小米上市或許成為一個重要節點,如果市場受落,也許還可以做一段時間的流量估值夢;如果股價節節走低,意味著一個泡沫時代就此結束,整個內地互聯網公司創投遊戲規則將被顛覆。 當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投資者推介會上說,「我要騰訊乘以蘋果的估值!因為蘋果是硬件公司,微軟是軟件公司,谷歌是互聯網公司,亞馬遜是電商公司,而小米是獨一無二的硬件軟件互聯網電商全能。」 台下的機構投資者對小米的估值仍有質疑,雷軍表態,「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甚至還怒回投資者,「小米現在只有八年歷史,是個創新公司,台下坐著的投資者如果能隨隨便便看懂,那就不是創新了。就是因為你們看不懂,所以給創新公司的估值都偏低!」誠然,550億美元確實算得上「跳樓價」,因為三年多前最後一輪融資中,小米的估值已經達到450億美元。 相比雷軍路演的自信,備受關注的小米公開招股卻遇冷,公開發售獲11萬人「入飛」支持,超購近8.5倍,凍資230億元,但「頂頭槌」飛也欠奉。小米最终以下限17元定價,估值約539億美元。按照17元來定價,小米的市盈率仍為39.6倍,是蘋果公司的整整兩倍。 惟小米在資本市場上仍不乏猛人力撐,除有指李嘉誠、馬雲及馬化騰以個人名義認購外,有傳「金融大鱷」索羅斯旗下基金亦參與認購少量小米股份。而Capital Group、高瓴資本據報分別認購逾五億美元及約六億美元。 [caption id="attachment_184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50"]獨角獸企業虧損成常態
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就是不賺錢,無論是在美國上市的二手車電商平台優信,還是已經在港股上市的小米,抑或是通過上市聆訊的美團,虧損背後正是這些公司對外虛張聲勢畫餅說故事的發展模式。不停燒錢擴大業務板塊,以此提升估值的套路,內地新經濟公司擅長濫用這一定律,無限制地把餅攤大,比如美團在不久前向打車領域延伸業務,之後又迅速收購摩拜單車。 2017年初,優信完成5.1億美元融資,創始人戴琨曾表示,計劃2017年實現盈利,但財報顯示,優信2017年虧損從2016年的1.6億美元擴大至2017年的2.6億美元,而這一年的營收總共為3億美元。 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虧損439億元(人民幣,下同),這筆虧損來源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美團如出一轍, 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分別錄得虧損105億元、58億元及190億元。若排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經調整後虧損額分別縮小至59億元、53.5億元及28.5億元。唯一讓人欣慰的是,虧損在不斷縮窄。 只是在資本寒冬即將來臨,這些新經濟公司不得不選擇上市,因為一級市場是不買賬了,至於二級市場會否接盤?我們拭目以待,相信小米上市三個月後會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 ]]>(Visited 3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