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生,福建、北京長大,美國留學,一路走來,陳晴有過很多經歷。她畢業後曾先後擔任多家公司的高管,從美國惠普公司到電訊盈科公司主席私人顧問,她從事過金融,曾任美林(亞太)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部總裁。 正當她事業紅火之時,卻毅然走向了另一條道路,投身慈善事業,一做就不可收拾。現在的陳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主席、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及香港華菁會主席,她正將自己全部的精力用於公益和慈善,使得自己的人生,如同夏季的花朵那般絢爛奪目,努力盛開。 從履歷表上看,陳晴的職業生涯十分簡單。前半段在金融圈,後半段在慈善界。2009年,當聽說陳晴離開金融行業,從美林辭職去做慈善,她的親友、同事中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不過這並沒能阻止她。

做金融是「路過」 做慈善才是初心

直至今日,談到放棄金融圈的工作,她不覺得有什麼遺憾:「做金融只是路過。因為當時簡歷上就少這方面的經驗,我把這段工作當作人生的一站路,走過也並不太在乎得失。」 陳晴很堅定自己的初心,把身邊鼓勵的話看作給自己加油,而反對或者給她障礙的聲音,她將它們當作噪音通通遮罩掉。 「對我來說,保持初心的清晰明亮是一種自我成長和自我修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和別人攀比。從美林出來時,許多朋友、同事,包括親人都反對。但對我個人而言,心靈的收穫是無比巨大的。在不斷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陳晴說。 正是這種想法,讓陳晴看到幫助他人帶給自己人生的意義。「並不一定是相知的人,才能給他取暖。並不一定是親人,才能擁他入懷。當你覺得你於這個世界有用,當你覺得自己被需要,你也在實現著自己的價值。」

把心放進保育工作

加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是陳晴踏入慈善事業的第一步。那時候雖然還沒有從美林辭職,但她笑稱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幹活是她的另一份全職工作。 擔任美林亞太區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部總裁期間,陳晴還要負責基金會的宣傳和金融工作,每週兩三次去海洋公園,三個月一次去四川熊貓基地,幾乎從不缺席保育基金會的活動。 2005年她加入海洋公園董事會後,擔任了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主席。陳晴把自己曾在多家外企做高管時,所掌握的系統化的管理經驗帶去了基金會,促進基金會和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的廣泛合作。迄今為止,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已經投入了上億的善款,經營著包括22個國家和地區的380個專案。 當談到為什麼選擇動物保育作為自己慈善事業的開端,陳晴坦言與幼時母親的言傳身教有著很大的聯繫。 陳晴的母親是一名醫生,從小她家裏就有很多斷手斷腳、帶有各種傷病的動物,貓、狗、鳥、猴子,什麼都有。但母親很有愛心,一直悉心照料牠們。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陳晴從小就覺得要對動物有慈悲心,愛護弱小。 人們總覺得和動物做朋友很難。但在擔任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的14年時間裏,海洋公園的動物們都成了陳晴的好朋友。每次在海洋公園開完會後的一個小時,陳晴會專門預留出來一一訪問這些好朋友,從海豚、鸚鵡、熊貓到現在的金絲猴、貓頭鷹,一個也不落下,有些動物一家祖孫三代,都與陳晴是好朋友。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837"]
陳晴與熊貓晴晴[/caption] 陳晴還有過一次為好朋友海豚「接生」的經歷。一次陳晴離開香港外出,突然接到海洋公園動物總監的電話催促她回來。原來這隻海豚臨近產期,卻一直游在水池邊,不願生孩子,往岸上眺望,似乎在翹首等待。原來每次陳晴來水池邊,海豚都興奮地跳到水池旁,用頭頂頂她。可這次海豚已經兩周未見這個熟悉的身影。於是陳晴一回香港就去看望了海豚,只見牠十分高興,不停在岸邊撲騰,但仍不願意生產。直到陳晴徵得工作人員的同意,穿著服裝來到水池裏,海豚在她身邊游來游去,才終於順利生下了寶寶。而陳晴則在第一時間與這隻海豚分享了成為母親的喜悅。 「那時候我才知道,海豚生孩子,孩子生出來,第一口吸的是空氣,而不是在水中。」陳晴回憶起這些十幾年前的故事,眼中依然閃爍著光芒,字句都裝滿了歡樂。 在與動物們相處的過程中,動物就是她的親人。「我就覺得就是要把心放進去。」陳晴總結自己和動物相處時得到的最大的啟發,「因為動物可以感知,牠們是最直接、最真誠的。」 她曾經與呆在小屋子裏和籠子中的各種動物共處一室。「當你把你身上所有的棱角都去掉,你跟牠們釋放愛意,在足夠安全的條件下,我可以和牠們相處一天一夜。」而每當陳晴與動物共處,她都會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牠們,想想牠們對於一個入侵者有怎樣的想法。 她從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了三點動物最需要的:「動物的心思都很單純。第一所需便是安全感。其次是不要侵害牠們的棲息地,不使他們的存在空間遭到破壞;最後是被愛護,提供牠們所需要的」。陳晴自己總結出的這個公式被廣泛應用到大熊貓、海豚、金絲猴等其它各種動物保育工作中。 陳晴在提到動物保育時,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字——教育。她認為保育工作不是一代人的,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代代相傳,不僅僅是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責任。 基金會在學校、社區舉辦活動,還和當地中學合作,向孩子們介紹瀕危生物馬蹄蟹消亡的原因,開展領養海馬的活動。就在兩周前,海洋公園推出了「拒絕塑膠吸管」行動,呼籲人們不要使用塑膠吸管。這個活動從去年起第一次推出,目前已有香港的1100多家餐廳、各個政府部門,10多家酒店在每週五及每個月9號,不向公眾提供塑膠吸管。六所大學以及70家中小學也加入了這一行動,全年在校園裏都不會有塑膠吸管。 擔任保育基金主席之後,陳晴不斷帶領基金會參與到更多的保育工作中:香港水域擱淺的海洋生物,基金會的急救隊會第一時間趕到;基金會的義工、獸醫每週都在幫助香港郊野野豬、野猴做義務結紮;與廣東省政府、台灣合作,建立了中華白海豚的基因資料庫,第一次三方共同研究中華白海豚面對的挑戰。 「我覺得這也是每個公民應該盡的責任,其實我只是在帶動一群人在共同發聲,做這些事情。」陳晴說。

用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在電訊盈科工作期間,一件事讓陳晴心痛不已,她的母親因病離世。在體會著失去至親痛苦的同時,她也深深感到母親的養育之恩難以回報。 「在痛苦和這種難以回報之間,我更加感到要放大心裏的愛,縮小自己的悲哀。」陳晴說。2004年,她加入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開始前往全國各地探訪孩子們。 探訪中看到的許多不幸的家庭和兒童,讓她明白了孩子是社會中最脆弱和最需要幫助的群體,更感到責任義不容辭。 2010年,陳晴擔任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也前往更多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探訪,近至中國雲南、甘肅、貴州等地,遠至緬甸、泰國等國的愛滋病區、毒品猖獗之地。她看到了中國大山裏與世隔絕的家庭,走到了甘肅寧夏晉寧縣的村莊,目睹那裏的村民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生只能洗五次澡。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們,翻山越嶺,把免費的母嬰檢查帶到他們身邊,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還為許多地區的人們送去了一些預防母嬰愛滋病傳染的藥物。有些探訪雖然時隔多年,時至今日陳晴依然難以忘懷。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22"]
陳晴赴東南亞探訪當地兒童[/caption] 不僅在偏遠地區,在香港本地,陳晴也積極促進兒童基金會與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香港兒童有了自己的議會,宣講兒童權益,每年為孩子們進行兩三個月的培訓,借立法會一天,請立法會的議員為孩子們對某個議題的辯論做評分,兒童可以體驗參政議政的感覺;在與香港電台合作的兒童電台項目,一批兒童DJ走向大眾,說出自己的故事,發出自己的聲音。兒基會提倡母乳餵養,幾百個大型機構如海洋公園、香港國際機場、地鐵站等多處公共設施承諾支持兒基會、支持母乳餵養,建造母嬰餵養室。 現在兒基會募捐活動的規模也日漸擴大。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週日「為保護嬰幼兒免受愛滋病病毒感染而奔跑」的慈善跑活動,已經成為基金會最大的慈善活動。慈善跑到今年已經連續舉辦了第12屆,每年約有1萬5000人參加,還有很多專業選手都從世界各地趕來,籌款金額一天之內就可以達到1100萬。 陳晴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讓人信服之處就是透明、陽光,專款專用,保證了捐贈者的錢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談到日常兒基會的工作,陳晴十分感謝她的團隊,她笑著說這裏的員工「三觀都很合」,所以工作起來有一種家的氛圍。基金會的薪酬有時低於市場標準,所以員工必須憑藉著愛心和奉獻精神才願意一直留下來工作。 而基金會每年周年晚宴上讓陳晴最高興的一個環節就是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長期堅持和自己一起做慈善,為他們頒發「長期服務獎」勳章給團隊的成員。風雨相伴,一個團隊早已成為了一家人。 在香港,兒基會還與一些當地慈善社團成為了合作夥伴,例如數年前兒基會便曾資助協青社。這次合作關係使陳晴接觸到了香港社會的另一個群體「邊青」。協青社把半夜三更在街頭遊蕩,甚至與黑社會有接觸的邊緣青年拉到協會基地,為他們提供吃喝住宿,還配有專人教這些青少年如何更好地愛自己和愛別人。 六年前,陳晴為了深入瞭解這些青少年的情況,特意把自己打扮成「邊青」,半夜來到香港的街頭閒逛。 「我那時穿得真是太像『邊青』了,可惜沒留下照片。」陳晴回憶起那時扮「邊青」的有趣經歷時津津樂道。陳晴笑著說自己平時並不喜歡呆在辦公室裏看報告,而是很享受去第一線瞭解情況。 那天晚上,她就穿著破洞牛仔褲,帶著鴨舌帽,在街頭遊蕩,遇到了一個10歲的男孩。男孩正在打電話說著幾點在哪個碼頭,和黑社會的一個上線接頭。陳晴「截獲」他後,成功地把男孩帶去了協青社。後來男孩還把他組織裏的老大也帶去協青社玩。慢慢地,男孩也離開了以前的黑社會組織。 當問及為什麼加入黑社會,男孩的答案很簡單,是「因為太無聊,家裏沒人管,黑社會給錢花,有東西吃,能打打殺殺很威風。」 協青社的許多活動,把這些一度迷失的「邊青」拉了回來,讓他們在其他方面慢慢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自我價值。協會組織的一支街舞隊還曾在亞洲大賽中獲獎,許多曾經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年輕人在這裏投身舞台,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 陳晴認識了許多和男孩有著相似想法的「邊青」後,更感到身上的一種責任感:「其實孩子有時候走一點彎路不要緊,只要把他帶回來,給他一盞燈,讓他看到前面是什麼,危險在哪裏,哪裏還有路可以走。」 2014年,陳晴因慈善事業方面的傑出貢獻,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委任為太平紳士。 作為太平紳士的職責之一就是要去探監和去懲教所。她在與這些孩子們的交談中,發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犯錯誤都只是一念之差,有些根本不知道危險在哪裏,還有些孩子是因為覺得生活無聊,看不到未來才誤入迷途。每當這時,陳晴都很希望給他們一盞燈,讓他們看到方向。 陳晴曾為懲教所經常探望的兩個孩子寫過求情信減刑。兩人出懲教所後都找到了工作,一個做了理髮師,另一個去了香港警校。陳晴一直與兩人保持著聯絡,關注著他們的成長,每年都要約定時間一起吃一次魚蛋麵,瞭解他們的近況。她還總笑著和兩個孩子說,以後找了女朋友也要告訴她,婚禮上她來做證婚人。

華菁會裏的「晴姐」

華菁會裏,陳晴還有另一個稱謂。無論年紀大小,大家都喜歡親切地叫她「晴姐」。 她說:「我這個主席就像一個掌門人,所以他們都說有什麼事就找晴姐。不熟的人開始還叫我陳主席,等大家熟了以後都開始叫晴姐。」 華菁會從2010年成立至今,已經發展了500多名會員,會員都是一群在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分佈在香港社會的各行各業,其中有不少專業人士和業界精英。而在香港有著類似背景的「新香港人」總計將近有三十多萬。 陳晴認為這群「新香港人」正是未來香港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群力量。骨子裏強烈的使命感使陳晴覺得需要抓住機遇,把這股正面、陽光的力量團結在一起,為這群年輕人,也為香港社會的未來做一些事情。 華菁會最先做的事就是兩地交流。「這群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比香港人更瞭解內地,比內地人更瞭解香港和海外。」陳晴分析道。 4月,陳晴帶領華菁會成員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參訪團,走訪了澳門、珠海以及廣州等地。6月初,她又帶著30多名華菁會成員赴延安學習,參觀了梁家河村、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地,還與陝西當地的青年舉行了共登寶塔山等交流活動,成為第一批赴老革命根據地尋找先輩精神力量的香港年輕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3854"]
陳晴帶領華菁會成員赴延安學習[/caption] 「我認為華菁會會員在香港和大陸之間不僅僅要起到一個橋樑作用,更要有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把香港和內地優秀的青年結合在一起,建造一個平台。」陳晴說。 同時陳晴也在盡最大努力,發揮自己在香港的資源,把香港政界、商界、文化藝術界的大腕都邀請到華菁會,舉辦「名人面對面」活動,和華菁會的年輕人們深入交談。她考慮到大部分會員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在香港的社交圈子比較小,就希望以這種方式幫助這群年輕人更好地理解和融入香港社會,讓他們找到在香港的位置。 為了深入調查和研究「港漂」在香港的生存現狀,華菁會還在著手做一個調研報告,記錄改革開放40年,香港回歸20年間「新香港人」生活的歷史圖景。 「用專業影響專業,用人才影響眾人」,陳晴不僅說這是華菁會希望達成的目標,也在與身邊的年輕人一起行動。

言傳身教的好母親

拋卻眾多頭銜,回歸到生活中,陳晴還扮演著一位母親的角色。 在母親的影響下,兒子Julius從三歲開始就開始做義工——去海洋公園給熊貓做餅乾、掃糞便。從今年開始,陳晴還打算帶著Julius一起外出探訪。 很多人都有疑問,同時經營如此多的慈善社團,如此繁忙的工作會不會影響陳晴對於兒子的愛和陪伴。陳晴露出一絲欣慰的微笑。 每次陳晴因為工作要離開家幾天,兒子Julius都會說「媽媽,我知道你去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所以沒關係,我就讓媽媽陪我一會。」 在一次與母親共同參加的酒會上,Julius還偶遇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並介紹了自己的母親。當潘基文問起什麼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時,Julius一口答出是「母親和孩子,幸福地在一起」。陳晴看到兒子小小年紀就能理解並且支持自己的事業,萬分欣慰,也把這看作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而當有了多次探訪經歷,陳晴也更加珍惜、更感恩母子相伴的時光。 兒子Julius還是陳晴的鬧鐘和「小管家」。每天定時定點,Julius都會用微信語音遠程「監督」陳晴的行程,催促她早點回家。這使陳晴不得不科學地進行時間管理。而時間總是不夠用算是她從事慈善工作後最大的麻煩,每天睡五個小時已經算多了。但即使如此,每週有三天早上陳晴一定會在六點前起床練習45分鐘形體,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覺得生命是很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你生命中所有執著的付出,都不會被辜負,你總是能從不同方面得到回報。」陳晴說著,臉上神采奕奕,看不出一絲倦意。談起每天忙碌的慈善事業,她的眼睛裏裝滿了光。 2001年陳晴曾出版過自己的散文集《蝴蝶飛》,很多人形容她像蝴蝶,外柔內剛,纖弱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能量。17年過去了,經過時間的錘煉,她依然是一隻蝴蝶,心懷感恩,愛世間,愛她的親友家人,把更多的愛心給了她的慈善事業和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愛,所以她會一直張開愛的翅膀,讓燦爛如夏花的生命,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

(Visited 39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