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連續四年排名第一,但「基礎建設」排名卻由第20位降至第23位,拖累了香港的整體得分。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公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由去年的第一位跌至第二位, 失掉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寶座。美國躍升為第一位, 新加坡則排第三,僅次於香港, 緊接其後的是荷蘭和瑞士。 中國大陸躍升五位至第十三位,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三,首度超越了台灣(排第17)。 報告從「經濟表現」、「政府效能」、「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四個方面, 分析全球63個經濟體的競爭力。美國升上榜首,主因是在「經濟表現」及「基礎建設」上展現實力,美國在這兩項指標均排名第一。

香港競爭力下滑的主因

香港在「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均連續四年排名第一,「經濟表現」的排名也由11位升至第九,但「基礎建設」的排名卻由第20位降至第23位,拖累了香港的整體得分。 香港在「基礎建設」中排名下跌,其中的小項「科學基建」排名也較低。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亦稱公共設施或公共建設,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道路如公路、鐵路,機場、港口)、通訊(電話、網絡)、供水、電網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也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在基建方面, 香港出現重此輕彼的失衡現象, 因此失分甚多;一方面是科研方面的基建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無關科研的基建又太多。 香港在公路、鐵路這些講求硬件的基礎設施投入了太多的資源, 遠遠超出了香港本身的需要, 多個大型基建無法依期完成,或完成後出現營運失誤;而在「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香港卻又長期投入不足, 令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的香港, 在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方面的表現, 跟紐約和倫敦還有一段距離。 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 就是投資極為巨大卻無法如期完成的經典例子, 相信香港競爭力因此扣了不少的分數。 港珠澳大橋建造近十年之久, 先後爆出嚴重超支、工程延誤等問題, 原定2016年通車卻遭延誤,盛傳今年「7.1」回歸二十一周年通車, 但依目前進展, 7月1日能夠正式通車的可能性已等於零。因為香港口岸工程仍未完成,工人仍在口岸的人工島上趕工。 而早前被傳媒狙擊的大橋東人工島「崩角」事件,究竟如何處理,似乎沒有了下文,可能成為大橋通車之後的隐患。

基建並非香港的強項

基建向來來都不是香港的強項。開埠150多年,97回歸前,香港只完成過一項大型基建,即香港地鐵。另一項大型基建香港國際機場,雖於97年前已完成大部份工程,但最終完成於98年並於該年啓用。香港地鐵原系統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中動工,直到80年代尾才完成當時規劃的全部線路,港英政府採取分段式施工,完成一段後先通車,再完成另一段。香港地鐵工程完成後,港府才開始規劃香港國際機場。 而目前,香港無法於原定期限前完成的兩個大型基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與高鐵香港段卻俱為整個基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完成否則不能通車。 港珠澳大橋與高鐵香港段俱為國家級大工程,香港只是一個城市,卻同時進行兩大工程,並同時還有多條地鐵線路正在施工,其對技術的要求與人力資源的要求,早已超出香港本身所能應付,加上某些基建工程發生環保評估官司,無法依期妥善完成早應在預料之中。

曾蔭權的《十大建設計劃》

2007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施政報告宣佈 《十大建設計劃》(Ten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包括南港島綫(東段)、沙田至中環綫、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西九文化區、啓德發展計劃、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十大計劃,迄今只有少數完成,其中不少延誤,另外有些仍只是紙上談兵。當年特區領導層彷如患了大頭症,無視香港自身能力推出一系列大型基建,其苦果則由今日的香港承受。 針對最新出爐的這份全球競爭力報告, 香港創科局長楊偉雄在網誌發表回應, 指基建是創科發展的基石,過去一直有意見擔心政府「只做基建」,但報告卻正正顯示科研基礎建設是反映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基建是創科發展的基石

楊偉雄表示,創科局成立後,社會一直有意見擔心政府「只做基建」,但今次競爭力報告正正可見到科研基礎建設是反映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楊偉雄稱科學園與數碼港當年亦被稱作基建項目,但若香港缺少了這些基建,將無法營造今日這般的創科發展和氛圍。 對於香港在「基礎建設」排名下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表示香港創新科技落後,政府會繼續投資科研項目,設立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平台,以及發展「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並從外地輸入人才,提升香港競爭力。■]]]]> ]]>

(Visited 1,16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