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接受《超訊》專訪,從一線香港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傳統愛國學校如何提升教育品質和把《國歌法》真正落實到學校教育;另外, 他表示香港教育重文輕理是個大間題, 應該要追上世界創科教育普及化的大趨勢。 [caption id="attachment_17145" align="alignnone" width="851"]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caption] 曾幾何時,香港教育行業在亞洲首屈一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慕名前來,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學習的典範。近年來,香港的教育品質依然根柢深厚,但卻出現一系列的矛盾衝突,爭議起起伏伏,沾染了許多政治化的色彩。無論是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還是「本土」及「港獨」思潮的興起,都讓人思考,是否真的是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才讓年輕人陷入到種種的困境之中。 作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對此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在接受《超訊》專訪時,從自己熱愛歷史,投身教育的經歷說起,談及了「愛國學校」如今的發展,國歌法在本地學校的落地以及通識教育改革等一系列議題。鄧飛表示,作為一名傳統愛國學校的校長,要意識到愛國教育並非全部,最終還是要不斷提升質量,回歸學生的個人發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從喜愛歷史到投身教育

在投身教育事業之前,鄧飛曾經當過電視紅人。1994年,鄧飛參與香港無線電視節目《江山如此多FUN》之「全港狀元爭霸戰」,並獲得第二名,其後於該節目第二季第三集起擔任主持,解說遊戲中歷史故事之背景資料。其後在亞洲電視的《知識就是力量》、香港電台的《週末號花車》和《上網問功課》等資訊教育節目擔任主持人。看過鄧飛節目的人都表示,他淵博的歷史知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談及自己對歷史的熱愛,鄧飛表示,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忽如其來對歷史故事特別感興趣。「大約在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和父母一起去佛山,因為年紀太小,都忘了當時去佛山幹嘛了,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座寺廟裏被四大金剛的雕塑給嚇個半死,父母看到我這種情況,就帶我去了隔壁的一家新華書店,當時的我認字不多,但立馬被書店裏幾本《三國演義》的連環畫所吸引,沉浸其中,覺得看得很過癮,從那時候就開啟了對歷史故事的熱愛,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鄧飛說。 因為早年曾主持有關歷史的電視節目,很多人都誤以為鄧飛是修讀歷史、後來又順理成章地教中史,可是他在大學主修的是政治行政學和社會研究比較方法學。有關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行政的思維,真正影響著他之後在教育行業的發展。 「畢業那年正值1998年金融風暴,香港的就業形勢特別困難,從事金融工商等行業變得十分吃力,正好香島中學旺角分校在招聘老師,當時學校的校監李述龍覺得我雖然專業不對口,但是有關語文和中國歷史都不比專科畢業的人差,聘請了我。」據鄧飛介紹,那時香島中學旺角分校是私校,所以可以讓非中文系學位畢業的自己教中文,在他看來,能因此進入教育界真的算是機緣巧合。 直至2004年,鄧飛轉到將軍澳香島中學任職,一直工作至今,也一步一步從一名普通的老師成為校長,對此,他表示,自己能夠選擇並進入到教育行業至今,並不是因為自己特別出色,而是當時的校監覺得自己適合當老師,能夠當老師,再加上當時香港對於教職人員的需求在增長,自己才得到了這個機會,能夠一直堅持走到今天。

愛國學校更要注重品質

將軍澳香島中學是傳統的愛國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路走來也是歷經風雨。作為校長,鄧飛自然也秉持著愛國愛港的理念,在他看來,香島中學的愛國教育並非喊口號,搞形式,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宏觀的視野和體諒的胸懷。「香島中學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提供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內地和欣賞內地,並留意內地的發展趨勢,所以就培養出一種宏觀的視野。學校還注重培養一種體諒的胸懷,真正地希望中國好,體諒所有缺點和不足,而不是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尋找中國內地不足之處,愛一個人如此,愛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是如此。」鄧飛說。 不過,鄧飛坦言,在成為校長以後,面臨著不少挑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挑戰就是生源的減少。「目前香港的出生率在下降,學生的人數出現了不足,因此學校的壓力就比較大一點,學校彼此之間競爭也很大,這是香港學校普遍面對的一個情況。」據鄧飛介紹,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傳統愛國學校的生存環境也變得不容樂觀。 「讓人尷尬的是,香港的主流民意對中國內地仍然存在著不信任的態度,無論民意調查數據,還是選舉中兩方陣營的總數中,都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之下,要繼續培養學生去認識國家,開展國情教育,堅持學校的愛國教育的這個宗旨理念,就難免和中間偏右的社會主流民情產生對立,這也是香港愛國學校目前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鄧飛說。 面對這樣的挑戰,鄧飛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傳統的愛國學校必須作出努力和改變,按照過去那樣將愛國教育變成一個理所當然的宣傳手段是很難成功的。「愛國教育是理所應當的,但並不是教育的全部,辦教育應該在方方面面都突出,尤其是在教學品質上要進一步提高,甚至相應的要求和速度要比其他普通的學校要來得更高。」鄧飛說。 鄧飛表示,愛國學校更應該有一個比較高的教學品質,來保持讓家長滿意的教學產出。「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質量來向家長和香港社會證明,愛國學校同樣也有著非常高的教育素質,來證明愛國教育這個旗幟是能夠繼續下去的。」

教育改革須因人制宜

眼下,《國歌法》本地立法正在進行,也在香港社會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民眾最為關心的,是如何將《國歌法》納入中小學教育?愛國學校的經驗又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未來如何在香港中小學校中開展國情教育?對此,鄧飛在接受《超訊》專訪中,以一個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角度出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訪談內容: 超訊:作為傳統愛國學校,香島中學是如何進行國歌教育的?關於《國歌法》納入中小學校教育體系,您怎麼看? 鄧:國歌教育上,每個學校都大致差不多,教育局的網站有個專門的配置,就是講國歌、國旗、國徽的教育,那麼一般來說我們都以此做一個標準來進行教學教育。就國歌來說,首先要會唱,此外還會教授國歌一些簡單的歷史和一些禮儀。 我們說國歌法的話,對於前線的學校來說,執行起來其實沒什麼太大的難度,但是需要進一步地把它正規化。目前的情況來說,什麼時候奏國歌,往往是學校自己決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安排。《國歌法》通過之後,我覺得教育部門應該有一個指引,例如哪些節日或特別日子需要奏國歌,應該把它統一起來,哪些時候不適宜奏國歌,也必須要交代清楚。 超訊:現在香港社會上有批評,「本土」和「港獨」思潮的出現,問題來源於教育界,對此您怎麼看待? 鄧:我覺這個有校園裏面的問題,有家庭層面的問題,也有社會氛圍的問題,是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不能單純說是學校造成,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力很大,但實際上在這個網絡時代,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東西太多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在下降的,影響只能集中在學科教育上,品德教育的話雖然在做,但是影響力並不大。 例如,一個同學他每天上學出了地鐵或者下了公車,總會經過報攤,而現在報攤上,十份報紙有九份封面上都是敏感政治議題,學生自然會耳濡目染。再加上反對派的媒體做的動新聞,更貼近年輕人的娛樂的習慣或者閱讀的習慣,那這個影響就比學校大得多。 這樣的話,學校再怎麼進行愛國教育,效果都十分有限。所以,我同意目前在教育行業裏,反對派似乎是佔了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同時也認為,不要高估了他們對學生的影響。香港大部分的老師還是比較專業的,不會把個人在政治上的立場和偏好在授課的時候傳播出去,這些還是分得清楚的。就算他去利用他的課堂,給孩子們去做所謂的洗腦,現在孩子都有自主性,也不會那麼服從。所以我認為,要多方面去看待,不能盲目批評教育界。 超訊:如今,香港社會似乎對通識科目有著較大的爭議,認為未來應該改革,您在學校負責教授通識科,您覺得目前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 鄧:通識教育最初的理念其實是一種綜合類的學科,是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主要目的是為減少文理商科分科較為精細所帶來的學習壓力,但後來在實際操作運作的過程中,慢慢就變得異化,就偏離了原本的做法。現在變成什麼?幾乎變成了純文科。第二,這個學科越來越像社會科學,很強調引導學生去探究當下熱門的新聞時事議題。 這樣就面臨兩個後果,第一個後果是什麼?過去幾年最熱門的肯定是政治時事,通識教育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關心政治時事議題的學科。把政治時事議題放到第一位去了。第二就是在教學上的問題,通識教育更偏向於社會學,需要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來進行,但問題是,普遍的老師都不是學社會學,就變成不那麼專業的老師去教本來應該專業處理的學科,這個科目裏面又高度集中在社會政治時事,就容易使學生出現政治早熟, 現在有很多學生根本分不清政黨與政府有不同,有許多的學生可能根本分不清立法會和政府到底怎麼分工,可能老師自己都分不清,那出現的情況就是能力追不上,但是這方面的意識和興趣被啟發了出來。就像剛才所說出現了一種政治上的早熟,這是通識教育課最大的問題。當然,通識教育是不是真的鼓動學生跑到大街上或是引發港獨思潮,那倒也未必,學生還是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的。 超訊:對於這樣的情況,您覺得通識科目應該怎麼樣去改革? 鄧:改革其實一直都在改。現在相對來說,政治方面的議題已經沒有之前那麼突出了,已經在回歸原本的課程,相比以前均衡多了。但是現在問題不光是通識教育這個學科本身的問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香港的重文輕理。 現在整個世界的創科教育都在普及化,國務院已經頒佈了新的課程大綱,人工智能,編程教育要普及化,而香港在這方面,在高考這個門檻上,居然還是重文輕理的,編程教育、人工智慧根本就沒有一席之地的,這是不行的。發展創科如果不從教育出發,那麼投入再多資源也是無用的。 所以,我們要追上世界創科教育普及化的大趨勢,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裏面,真正要列入作為一個必修科目的,應該包括有關創科的科目。同時,香港政府必須要充分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不能指望一個學校自己去編寫一個合乎教育規律和要求的課程,這樣很容易最後就變成了課外活動。 超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對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目標和要求? 鄧:下一步主要還是希望提高教育品質,具體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我想盡可能在學校裏面引入創科的元素。如果引入的話,我希望把它課程化,而不是停留在課外活動這一層面。 第二,就是今天學校的教育,跟以前已經不同,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用大眾化的方式,因為每個同學的特性都不同,學習基礎與能力也不同,學校要儘量針對個別的情況,來為學生的成長做一個全面的輔導工作。我認為,在學校裏面無論是品德的成長,還是學習的生長,都應該對症下藥,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特性,來進行個別化的教育。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發展,發揮出最好的水準,這也是未來在我們學校裏要進行的理念。]]]]> ]]>

(Visited 45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