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口號。江蘇靖江小城在全面實現小康指標的同時,更是在實現文化夢的道路上穩步向前,市政府打造文化地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了當地市民的文化獲得感,留住了越來越多文化人才。 [caption id="attachment_16629" align="alignright" width="474"]

靖江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caption] 濱臨長江有這樣一座城市,地處江南腹地,魚米之鄉,盛產江鮮美食。歷史上這座城市是吳文化和江淮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曾經孕育許多历史文化名人。雖然是一座小小的縣級城市,卻因為其欣欣向榮的製造業和曾經走向人民大會堂的代表美食湯包而聞名,它就是靖江。 這是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靖江的製造業一直是佼佼者,並且,這座小城早早地實現了全面小康的目標,城市競爭力和百姓獲得感並存。這同時也是一座追逐精緻的城市,打造文化產業正在這座精緻小城形成風氣,在靖江的短短幾天,從政府大力建設的文化設施、到市民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再到來自各地的文化人才,記者隨處都能感受到融進骨子裏的文藝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明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靖江市政府堅持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靖江市文廣新局提出三條主要做法:以一體化為目標,大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以均等化為指向,扎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制度化為保障,著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這些不是空洞的口號,它們仔仔細細被靖江人民落實貫徹,進入每一個靖江人的心田。 如今,靖江已經擁有自己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2018年更是年力求建成10家文化分館,建成2家「馬洲書房」24小時自助圖書館、13家「牧城書驛」城市閱讀聯盟、68家「牧城伴讀角」機關閱讀聯盟、33家軍營企業學校圖書分館,鎮村圖書分館全面覆蓋。靖江文學藝術聯合會更是引領大家進行一系列文藝活動,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創辦的大型文藝叢刊《孤山》雜誌,已編輯35期。 5月正值江南好風光,濛濛細雨中的靖江小城更是份外旖旎。在靖江新城區的一片綠色籠罩的場地中,有這樣一座建築物,外表的古典元素和現代因數相得益彰,體現了靖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這就是靖江赫赫有名的馬洲藝文館。它西臨十圩港,東至新民路,北起中洲路,南至江洲路,地處靖江新城中心地帶,此藝文館是靖江打造的一大文化地標。《超訊》記者探訪實地,感受到這裏濃濃的文藝氣氛。 [caption id="attachment_16631" align="alignnone" width="730"]
藝文館書吧[/caption]

「文藝之珠」走進馬洲藝文館

走近馬洲藝文館可以看到,建築外牆面大部分使用清水混凝土竹飾面,通過混凝土本身的質感和竹板刻印,在外牆壁面形成竹節排列狀,古樸自然,彰顯原生態質感。室外景觀包括特色鋪裝、傳統景牆、水上樹池、鏡面淺水、無邊水池、生態蘆葦、景觀浮橋、起坡綠化、藝術雕塑、下沉廣場、觀景廊道、傳統矮牆、大草坡、休閒小廣場、遊步道等,靖江文化元素將在這裏體現,市民在十圩港景觀帶休閒遊玩的同時,可以瞭解靖江的民俗和歷史文化。它承載著歷史,傳遞著文化,也呈現著一座城市的氣質和溫度,對展示靖江的過去、現在、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文聯活動基地的馬洲藝文館,是靖江市委、市政府著意打造的一處文化新場所,旨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為群眾提供文化休閒新去處。文聯圍繞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文藝名人做文章,結合十圩港景觀帶休閒環境,將基地建設成靖江文化藝術標誌性場所,靖江的文化名片、文藝之家、文藝活動基地、文藝惠民窗口,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靖江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繁榮。 文聯活動基地包括文聯書院、馬洲藝文館、藝文書吧三處活動場所。文聯書院設文藝教室、文藝創作室、劉燦銘書法工作室。文藝教室用於開辦各類公益藝術講座,講座或面向專業會員以提升會員藝術創作水準,或面向普通市民普及文藝知識以提高群眾文藝修養。文藝創作室用於舉辦文藝沙龍、書畫筆會、小型排練演出等。使得市民近距離接觸文化活動。馬洲藝文館用途定位為各文藝家協會工作室(八個)、本地文藝名家工作室(五個)、文藝志願者工作室(一個)。用於展示藝術成績、開展協會工作、開展文藝志願服務、進行文藝創作和藝術傳幫帶等。藝文書吧兼書店和公益閱讀功能,長年向市民免費開放,提供公益閱讀空間,每年還將舉辦數十場公益閱讀活動。恰逢週末前來參加活動的靖江市民朱女士興奮地告訴《超訊》記者:「這裏真的是一塊好地方,想學什麼,想看什麼都有,咱們靖江也是一個文藝城市。」 靖江市文聯副主席張衛忠先生給我們介紹說:馬洲藝文館所在的這一塊場地原來就是馬洲文化所屬區的一部分,政府為了打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提升市民的文化品味,於是把這塊地交給他們,他們便將這裏建造成為一個集合民俗文化展覽、體驗的多元化藝文場所,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 馬洲藝文館每週六設為「文藝志願服務日」,旨在方便市民參加體驗各類文化活動,激發市民們文藝創作活力、推進靖江文藝繁榮。 5月26日正值週六,馬洲藝文館內傳出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原來當天是靖江市美術家協會唐定科老師主講的美術作品點評課。這節在文聯書院二樓舉行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深受學生們的歡迎。當天上午,靖江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常秦正在此地舉辦書法鑒賞講座與作品點評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眾多靖江市民。由於座位有限,不少學員站著聽完了整個講座,大家熱情高漲。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專業人員還是普通市民,都在靖江的土地上擁有并切實感受到文化獲得感。 常秦告訴記者,他覺得城市需要文化支撐,靖江市政府很注重文化帶的打造,讓市民平時通過這類活動進來交流,這就是從小處呈現靖江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實現。他說自己作為一個市民,他會參加其他協會舉辦的活動,很享受周圍各類文藝環境的熏陶,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美。 根據2018年靖江的《關於我市實施文化惠民,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情況彙報》中顯示,靖江開始實施一系列惠民措施,將文化建設深入民心。其中指出要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擴大「兩館一站」文化服務免費範圍,常態化組織「五進」「三送」活動。連續35年舉辦「靖江文藝節」,精心打造「驥江大舞台」廣場文化品牌,持續開展「戲舞鄉村」文化惠民活動。大力推行文化分眾服務,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以錫劇團流動舞台為載體,以業餘文藝團隊為補充,形成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文化惠民服務新格局。這些舉措,都是從基層讓市民獲得文化滿足感。 帶著孩子來參加講座的市民孫女士同時也是文藝志願者,她說:「我們靖江百姓現在是百分百的滿足!」她的孩子從小參加各種靖江政府舉辦的文藝活動,如今他的書法作品已經送去江蘇省裏參賽,說到這些的時候孫女士難掩自豪感。無數個像孫女士和她孩子一樣的靖江市民,對靖江的文化獲得感充滿了驕傲。 [caption id="attachment_16633" align="alignnone" width="561"]
市民積極踴躍參加活動[/caption]

「以文化人」留住文化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的競爭變得越發激烈。自然資源和資本優勢已經不再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關鍵,優秀的人才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主動力。各地「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靖江市政府也是不甘示弱,2018年推出一系列政策留住人才,強化人才保障,使「有人辦事」落到實處。尤其是加強優秀文化人才內培外引機制,推進「五個一批文化藝術人才工程」,探索與高等藝術院校聯合建立培訓基地,設立文化人才專項資金,落實鎮(街道)文化站人員編制,配齊行政村(社區)文化管理員,健全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隊伍。定期舉辦「群文大講堂」、文化資訊資源使用及村(社區)文化管理員培訓班等,相繼引進八名音樂、戲劇、美術、文博、書法等專業人才,委託省戲校培養了18名錫劇表演專業學生。 馬洲藝文館的一隅,有一間小小的工作坊,靖江雕刻藝人朱紅在這裏細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已經一年了。他從市區的工作室搬到這個政府為藝術家免費提供的場地中,繼續耕耘自己的雕刻事業。他對《超訊》記者說:「這邊的環境更好,給藝術家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相當於一個小小的窗口。平時還可以在工作室裏手把手地帶徒弟。」談及靖江的文化產業,朱紅也是直言不諱,靖江作為一個小城,畢竟文化產業不如無錫之類的大城市發達,一開始他們會去大城市發展,但是他覺得如今靖江有一個好的開始,文化產業開始欣欣向榮,就雕刻藝術而言,甚至有其他例如宜興等城市的藝術家來當地尋找雕刻品。所以他願意留下來,培養下一代手工藝傳人,在靖江的土地上開滿藝術之花。 同時,靖江政府也在積極培育人才。以培養人才隊伍,促進文化事業持續繁榮作為口號。以「群文大講堂」為載體,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不斷提高全市文藝工作者專業技能和業務水準。借文化中心建成投用的契機,招錄急需專業人才,完善人才結構,充實人才隊伍。積極爭取政策,用好文化人才專項資金,通過合作研究、專案外包等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優化文化人才培養引進的政策、計劃和路徑,推進全市文化事業持續繁榮發展。 靖江小城的文化逐夢之旅還在繼續。如今,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需求不容忽視。在這樣精緻的小城中,有著這樣一份文化初心,值得我們學習。中央提出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嚮往的要求,不僅滿足衣食住行,更要進一步完善精神需求,才能讓市民的獲得感全面完善,達成小康生活的指標。■]]]]> ]]>

(Visited 2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