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與「香港製造」
二戰後的幾十年,輕工業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生產大量「香港製造」的產品,銷往歐美。 1950年,李嘉誠以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製造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出口洋行運銷歐美。最初10年間,他每星期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要身兼買貨、接單,經常睡眠不足,早上須以兩個鬧鐘叫起床。踏入60年代,他利用做塑膠製品累積的數桶金,轉型投資房地產。
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工業資本大舉進入大陸,珠三角一帶遍布港資工廠。八十年代初最高峰時,香港製造業曾佔香港GDP 23%,僱用工人占勞動人口41%。踏入90年代,隨着中國工業崛起,中國製造風行世界,「香港製造」逐漸式微。
近年在外部經濟環境不利與內部市場不景的雙重擠壓下,部分港人不禁回眸,曾奠定香港經濟基礎的工業時代。
香港工業總會近期向港府倡議,提出推動「再工業化」,希望振興「香港製造」, 期待為經濟注入新動力。 2016年度的《施政報告》,亦納入「再工業化」提議。
但「再工業化」不可能重走以前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工業之路,這方面不可能競爭得過中國大陸與東南亞諸國。 「香港製造」,只能從高科技產業入手。透過支持本地工業升級、引導境外工業迴流、調整產業結構,為香港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香港工業歷史悠久
香港工業總會建議,港府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讓企業科研開支可獲三倍扣稅,鼓勵企業投入科研提升產業結構。

(Visited 25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