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百多萬人口的江陰市,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引進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一批研究院也因諾獎得主而建立起來。這些世界頂級科學家雲集江陰,以其知識和智慧,打造出從科學研究走向產業化的殿堂。

諾貝爾獎是全球矚目的大獎,科學家得到諾獎似乎就是所有獎項中級別最高的榮譽了。所以,全球能拿到諾獎的少之又少。自1901年首屆頒諾獎,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和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和全球數十億人口相比,實在是鳳毛麟角。一個人一生,遇到諾獎得主的機會微乎其微。

江陰主打生物醫藥產業

不過,在百多萬人口的江陰市,有一天你上街,或許在不經意間就撞到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這非笑談,而是現實。近年就有六位諾貝爾獎得主「落戶」江陰。每年固定有一段時間他們會遠道來到江陰工作、生活。 被稱作「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江蘇省江陰市,除了傳統製造業、新型科技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優勢也正在慢慢形成。生物醫藥產業是江陰高新區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全區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2017年,全區生物醫藥產業共有各類企業172家,全年完成銷售收入66.54億元,同比增長10.47%。生物醫藥企業投資大,見效慢,江陰的生物醫藥產業經過多年的投入研發,正走入收穫期。 在這些醫藥企業中,值得關注的亮點是,小小的江陰高新區雲集多位來自世界科技強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得主。 2013年11月16日,來自瑞典的科學家本特·因格瑪·塞繆森教授,與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進國際領先的貽貝黏蛋白促進創面修復機理、止癢止痛機理等研究。 2014年11月1日,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加入江蘇普萊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團隊。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長期從事重要膜蛋白質的研究,憑藉著在光合反應中心、需氧呼吸以及細胞色素C氧化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突破了膜蛋白結晶及其三維空間結構的分析,成功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膜蛋白晶體——紫色光合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晶體,並以3埃的高精確度確定了該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198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係諾貝爾獎歷史上近40年來最年輕的化學獎獲獎者)。米歇爾教授已經六次來到江陰,與普萊醫藥技術團隊一起完成了PL-5臨床前研究以及抗耐藥真菌肽PL-18候選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抗耐藥菌測試等關鍵性研究工作。 2015年11月23日,美國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羅伯特·格拉布(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與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和利用C13和C14等同位素標記技術,開發和應用各類可示蹤疾病的診斷和檢測試劑,促進和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 2017年10月24日,來自德國籍諾貝爾獎得主厄溫·內爾教授(1991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舉行了簽約儀式,與江蘇中濟萬泰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進藥物抗體檢測試劑、基因檢測試劑、紅細胞抗原檢測試劑等體外診斷試劑及藥物檢測試劑自動化儀器等方面的研究。

國際頂尖人才與民企合作

2017年12月19日,諾貝爾獎得主 Tim Hunt 教授(200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與江蘇力博醫藥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前沿學科方面開展研究,並促進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一批因諾獎得主而建的研究院也在江陰應運而生。2013年,江陰佰翔得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科里「聯姻」,共建科里生物醫藥中國(江陰)研究院,致力於創新藥物的研發,開闢了國際頂尖人才與國內民營企業合作的先河。此後「虹吸效應」頻現,諾獎得主本特·塞繆森與貝瑞森牽手,註冊成立本特·塞繆森生命科學中國(江陰)研究院,共同推進貽貝黏蛋白專案的研發;普萊醫藥引進諾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博士,建立米歇爾生物醫藥研究院著力於研發抗耐藥真菌肽等新藥專案;貝塔醫藥與諾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教授合作成立格拉布同位素標記中國(江陰)研究院;厄溫·內爾此次與中濟萬泰牽手將推進藥物抗體檢測試劑等產品的研發。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對《超訊》稱,「引才促產,『諾獎』人才集聚能為高新區築牢產業w『大廈』提供有力支撐。」 短短幾年時間,世界頂級的醫藥科學家雲集江陰,以其卓有成效的知識和智能,在江陰構築另外一個科學研究走向產業化的殿堂。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銘告訴《超訊》,諾獎得主雲集江陰的盛況,全世界少有。這是江陰政府創新思維,築巢引鳳的結果。顧銘博士在瑞典學成回國,當年她帶著自己在中科院的研究專案從北京南下,尋找落地生產點慕名來到江陰。這是顧銘在瑞典做博士後研究的生物科技專案,回國後又在中科院實驗室完成了小試和中試。她帶著專案成果,跑遍了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整個東南沿海,最後選定了江陰。

政府務實態度打動企業家

這麼爽快的決定,顧銘說,完全是被政府務實的服務態度震撼。「給你的資訊實在,不拖泥帶水」。做科研的,沒有很多錢,顧銘是把北京的住房出售後作為投入的。江陰政府很坦率,先給予2400平方米孵化器場地,並承諾政策性風投300萬人民幣。根據企業發展進程,政府提供銀行貸款擔保,保證專案的後續資金等。談了四個小時在江陰做了決定,又來到上海見導師及合作者、瑞典的楊森教授,導師也當場拍板同意將專案落在江陰。楊森(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醫藥工業的專家,2015年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於是,2011年1月落地江陰,2013年就啟動臨床,2014年10月底拿到了醫療機械註冊證。顧銘開始考慮與國內高校合作,恰遇無錫有高端人才的引進政策。通過楊森教授,請來了諾貝爾獎得主加盟。站在企業的角度,開始並不想與諾獎得主合作,一般來說,他們的重點在基礎研究上,顧銘需要產業轉化。但接觸到塞繆森教授的背景,她被震撼了。塞繆森教授獲得諾獎是因為基礎研究的成果,但轉化為全球著名藥品著有成效。他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了三個藥品:孟魯斯特鈉治療哮喘,塞來昔布治療關節炎,適利達治療青光眼,分別轉讓給了輝瑞和默沙東。上述三個藥品單品年銷售額均超10億美元。 另外,創新企業的技術人員有很大瓶頸,不光是學科交叉,還有行業交叉,更不懂宏觀戰略全局。顧銘說:「原來在中科院閉門造車,國家行業發展的數據看的非常少。不認知的。做了企業才知道,宏觀經濟對企業的微觀發展的影響太大了。」 於是,貝瑞森聘請塞繆森教授為首席科學家,還以他的名字命名研究院。塞繆森教授對貽貝黏蛋白專案很有興趣,找到了他很熟悉的領域。專案是落在中國,更是他願意和喜歡的理由。他帶領貝瑞森走入了貽貝黏局部抗炎的生物醫學材料領域,引進他的戰略全局意識。 面對全球大藥企業的競爭,創新企業的戰略佈局非常重要。塞繆森教授還擔任全球醫藥工業最高獎——美國蓋倫獎的評委,每年10月底,他均參加頒獎典禮,全球頂級藥企負責人和研發總監都會出席。塞繆森教授具備全球醫藥發展的視野和產業化的經驗,對全球藥業發展的定向也很清楚。一個創業企業如何站在一個平面上,又如何避免衝突,於是,塞繆森為貝瑞森構建戰略規劃。顧銘感慨,「這些教授不是只坐在實驗室,直接跟我們進臨床一線,到市場第一線。瑞典人做事很實在,實實在在到第一線去。如燒傷在中國是嚴重問題,在瑞典幾乎就沒有。他們關注了,才發展,他們的知識投入到這一領域,底蘊是很豐富的。」 楊森教授是貝瑞森的創史股東。塞繆森教授在2014年底開始實現銷售,在A輪融資時與投資方一樣的價格買了股份進入成為貝瑞林的股東。塞繆森還為貝瑞森帶來二位是諾獎評審委員。一位是醫學生理學的評委,還有一位是化學獎的評委瑪麗亞教授。瑪麗亞是創新材料專家被海外孵化器引入回江陰了,做中國區新開發和運營。她們佔20%的股份,瑪麗亞的「全球獨家原料」夢想在江陰圓。她發現,江陰的發展,比在她的瑞典本部發展還要快。 楊森教授到中國已經很多年了,幾乎每年都要來四、五次,他對《超訊》表示,至今來中國100多次了。喜歡中國文化,楊森在瑞典收藏中國的民族民俗工藝品,搬滿二間房,其中有兩尊觀音像。「中國文化深深吸引著我,也在這種文化中感受到了強大的吸附力和穩定性,這也可能是我在中國做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諾獎得主雲集江陰?楊森教授很直接回答說,戴上諾獎的名字就是個人品牌,他們貢獻個人品牌給江陰政府,當然,政府會一次性給一筆獎勵資金,然後還給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我們公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塞繆森已經很有錢了,不缺這點小錢,要的是江陰的公司能夠實現他的夢想。當地政府還能出錢,給諾獎獲得者建立他們的冠名工作室和實驗室。」

打造出國家級企業孵化器

江陰政府按照「引種子、建苗圃、育森林」的築巢引鳳發展路徑下,在江陰高新區著力打造了國家級企業孵化器百橋生物產業園、全省首家省級生物醫藥加速器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載體。 江陰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在規模壯大的同時,一個個具有引領行業發展意味的事件在江陰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內接連出現。貝瑞森發起成立海洋蛋白質產業創新聯盟,目標成為引領全球蛋白質產業的風向標;力博醫藥獲得了2017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案專項資金,成為唯一一家以企業身份與北京醫院等八家臨床機構共同籌建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血型基因檢測聯合參比實驗室的單位;普萊醫藥已獲得或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0多項,兩個多肽抗感染創新藥研發專案獲批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據瞭解,在蛋白新藥和生物疫苗、現代中藥和大健康產業等領域全面開花,高新區將打造500億級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 ]]>

(Visited 4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