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是「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也是「中國蒙醫藥之都」,通遼牛肉多年來進入香港成為美餐。通遼正以獨特的草原經濟模式推動進步,將綠色理念融入發展,回歸本源回歸自然,不僅綠了大地,美了鄉村,也富了百姓。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4"]

科爾沁草原[/caption]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印象中的內蒙古,有著綿延無際的綠色草原,萬馬奔騰;也有著一望無際的沙海,黃浪滾滾而來。當汽車慢慢駛入內蒙古通遼市,公路兩邊的景觀漸漸變得開闊,頻密和繁忙的人來車往帶起養殖業、種植業的欣欣向榮,顯現的是內蒙草原經濟的另一番景象。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三個扎實」為通遼開啟了脫貧攻堅、轉型發展、民族團結的新征程,確定了大戰略,擘畫出更為光輝燦爛的明天,成為通遼發展的新動力. 時值5月,草原還沒有完全變綠,但視野所及之處卻並不缺乏綠色,沙土上種滿了植被,一顆顆楊樹正茁壯成長,高高聳立的白色風力發電機點綴其中。繼續行駛,公路兩邊出現了一座座肉牛養殖基地,種植基地「畫」出一片片綠色,慢慢地,古老科爾沁草原上崛起的一座三百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便映入眼簾。

草原生態經濟嶄露頭角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位於吉林、遼寧和內蒙古三省交界,是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也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這裏是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民族團結是這裏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石;這裏有中國最美山地草原:科爾沁草原,草原經濟正不斷發展,推動著通遼不斷向前。2017年,通遼地區生產總值年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2%和9.7%。 通遼是聞名已久的「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蒙醫藥之都」,養殖和種植產業正在走向世界。這裏的九大主導產業鏈蓄勢待發:綠色生態農牧產業、玉米生物技術產業、鋁鎳矽新材料產業、肉牛產業、現代蒙醫藥產業、煤化工(乙二醇)產業、沙產業、會展業、文化旅遊產業正推動傳統產業快速升級,實現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同時,通遼將其綠色、自然的理念融入在自身的發展,成為了內蒙古地區一座充滿生機活力、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 草原的本源就是綠色,通遼也需要守護綠色草原。草原經濟的發展思路很清晰,並非盲目追求第二產業增速,也並非盲目追新求快,經過多年的發展,通遼始終堅守著實現草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樣的模式給這片熱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不僅綠了大地,美了鄉村,還富了百姓。對每一位生活在這裏的人來說,草原經濟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回歸本源,回歸自然,讓老百姓在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生活因此變得更有品質。

科爾沁草肥牛壯產業興

肉牛和蒙醫藥是通遼的兩大核心產業,也是聞名海內外的兩張名片。其中,通遼是供港活牛基地,來自科爾沁草原的活牛直供香港市場,產業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的格局,在產業地位、飼養規模、牛群品質、產品加工銷售、服務體系、養殖效益等方面,都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在這裏,黃牛變身為「軟黃金」,已經成為拉動畜牧業經濟發展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通遼是全國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活牛累計供港數量已超過10萬頭,年供港數量大概在5000頭,供港的標準十分嚴格,這從側面說明了通遼肉牛的產品品質是過硬的。不過,近年來供港數量有所下降,並非因為品質原因,而是因為內地肉牛價格上漲所致。」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巴彥胡碩養殖分公司負責人吳·額爾德木吐說。 巴彥胡碩養殖基地位於科爾沁左翼中旗,是一個擁有上萬頭牛的養殖場,也是通遼肉牛產業的一個縮影,肉牛規模化養殖水準很高。儘管規模龐大,但飼養起來卻十分輕鬆,全養殖場只需要25名飼養員即可完成全部工作,所依靠的就是機械自動化。「除了機械化,養殖場還建立了家畜自動跟蹤監測系統,每頭牛的年齡、體重、防疫、飼養過程均有動態記錄及即時檢控,做到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進行追蹤,真正從源頭保證了食品安全。」 吳·額爾德木吐說 事實上,「科爾沁」品牌一直是通遼的驕傲,在2005年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並且連續多年被選為特供產品優秀供貨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上被端上了各國運動員的餐桌,其建立並實施的28項科爾沁肉牛標準和「肉牛品質安全追溯系統」國內領先,這也正代表了通遼肉牛的高標準和高質量。

「牛經濟」帶動百姓脫貧

如今,通遼市已形成肉牛全產業鏈發展的格局,成了全國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場,全國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世界先進的肉牛種源基地,是實至名歸的「中國草原肉牛之都」。肉牛產業的發展與提高農牧民收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等有著緊密關聯,在這條產業鏈上,農牧民也分享了產業的利潤效益,真正同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在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40歲的孫永軍一大早就來到成峰牲畜交易市場內的扶貧養殖示範基地,照看自己育培的幾頭牛。看到牛圈裏的這批牛長勢喜人,孫永軍的心情也愉悅起來,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半年前還兩手空空的自己,如今已經邁向奔小康的行列。 「以前打零工,夫妻兩人加起來一個月只能賺4000元,完全不夠五口人生活。從去年12月份起,我從市場裏貸了10萬塊錢,買了15頭小牛開始育培,一個月就賺了一萬塊錢,現在幹了五個多月,淨收入已經達到了五萬多塊。」 據孫永軍介紹,成峰牲畜交易公司鋪設扶貧之路,支持貧困戶購買肉牛發展養牛,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市場還提供場地和設施。現在,孫永軍已經依靠養牛摘掉了「窮帽子」,獲得了穩定的養殖收入。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79" align="alignnone" width="474"]
孫永軍已經依靠養牛摘掉了「窮帽子」[/caption] 成峰牲畜交易市場是通遼市一家從事牲畜交易的一站式市場,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場,每個月1、4、7日下午,2、5、8日上午集日時,來自全國19個省市的牛羊來到這裏交易。每個集日的牛、馬、羊等交易量平均達到13000頭以上,日成交額可達5000萬元。去年一年,經過市場交易的牲畜達到了80萬頭,年交易額達70億元,這樣的成交量也為養殖戶提供了大量的機會,讓百姓通過育培牲畜致了富。不僅如此,該交易中心還創建了國內首家牛業線上交易平台:中國黃牛網,步入了「互聯網+牛」時代,把線上行銷和線下銷售管道緊密結合一起,進而帶動了這個產業鏈的發展。 從百姓身上能夠直觀感受出這樣的發展,據舍伯吐鎮鎮長吳權勝介紹,成峰牲畜交易市場的成功不僅為全鎮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有效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直接和間接解決了上千人的就業問題,在扶貧幫困上,像孫永軍這樣的養殖戶目前就有40來戶,市場今年計劃將這個數字提升至100戶,通過「牛經濟」幫助更多貧困戶就業和實現增收。 許許多多像孫永軍這樣的養殖戶,正成為肉牛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實現了共同增值。在科爾沁左翼中旗朱日和牧場呼和塔拉分場,34歲的陳永生一家三口在家中圈養了40多頭牛,又種植了二百畝的玉米作為飼料,在全機械化的幫助下,夫妻倆將自家農場打理得井井有條,實現年收入三十多萬的喜人成績,做到了依靠養牛發家致富。 「以前養牛是靠天吃飯,是粗放式的,成本高且收入低,後來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們轉而使用科技養殖的方式,用圈養提高了養牛效益,而且,現在農田都是機械化了,夫妻兩人就能忙過來,最多時我們養牛可以達到八十頭。」陳永生說。如今,致富後的陳永生開始積極幫助周圍的養殖戶,他表示,希望將自己的經驗和方式推廣出去,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更何況,大家共同養牛,會降低一些成本,也能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81" align="alignnone" width="474"]
陳永生依靠養牛發家致富[/caption]

綠色種植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通遼另一大名片,蒙醫藥在這片土地的發展優勢也得天獨厚。通遼市是蒙醫藥的重要發祥地,被中國蒙古學學會命名為「中國蒙醫藥之都」。通遼有著優勢的自然條件,適合蒙中藥材生長,種植業的快速發展也助推了整個蒙醫藥產業實現升級。 通遼市奈曼旗蒙中藥材萬畝核心示範區內,一片片美麗的藥材花迎著陽光開得絢爛,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香。奈曼旗蒙中藥研發管理中心技術顧問張素君告訴記者,奈曼旗沙地面積佔全旗總土地面積的62%,以前大部分種植玉米,產量低效益差。近幾年,經過市場分析和調研,該旗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將目光瞄準蒙中藥材產業。 奈曼旗是蒙藥鼻祖佔布拉道爾吉的故鄉,是蒙醫藥文化的發源地,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種植蒙中藥材的歷史,從2016年起,旗委政府進一步加大蒙中藥材的發展力度,流轉核心區土地一萬畝給藥材企業、種植大戶等,帶動廣大農戶產業蒙中藥材種植,形成「旗級示範——合作社推廣——農戶跟種」的推廣種植模模式,2017年奈曼旗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到10萬畝,種植的藥材包括黃芪、桔梗、沙參、防風、柴胡、苦參、板藍根等20多個品種。 這樣大規模的土地流轉、種植結構調整,得益於奈曼旗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蒙中藥材市場的主動對接。據了解,奈曼旗與素有全國最大中藥材集散地之稱的河北省安國市結成友好旗市,並與當地大批藥企簽署了基地建設、產品初加工及藥材回收等一系列合作協議,使藥材種植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家裏的地都流轉給藥材合作社,太重的力氣活兒也幹不動了,村裏聯繫我們到合作社來打工,一天能掙100塊錢,對我們來說是算是『額外收入』了。」在核心示範區內,村民黃大媽一邊種植黃芪,一邊和記者聊著,「要不是種藥材,就我們這歲數,還真難找到打工的地方。」 [caption id="attachment_15180" align="alignnone" width="474"]
通遼市奈曼旗蒙中藥材萬畝核心示範區,村民正在種植黃芪[/caption] 蒙藥種植業的發展,推動整個產業的做大做強,位於通遼的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便深受其益。蒙藥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以生產蒙成藥、中成藥為主,包括六個劑型200多個品種,近幾年間,蒙藥產品的市場份額逐年攀升,先後研製成功了珍寶丸、保利爾膠囊、紮沖十三味丸等蒙成藥。 「身處通遼,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著最優質的藥材能幫助實現傳承和創新,例如,除了傳統的蒙成藥、中成藥以外,下一步,我們還計劃開發黃芪飲料以及口服液產品等,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蒙藥,了解蒙藥。」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尹洪林說。 在通遼市開魯縣,玉米和紅幹椒是這裏的當家產業。近年來,玉米和紅幹椒價格受市場影響較大,農民增產卻難增收,去產能、調結構勢在必行。為此,該縣正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提升玉米和紅幹椒產品價值;另一方面加快引進生物產業企業,培養和扶持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讓農民調得穩、種得值。 「以玉米為例,近年來開魯大力發展玉米生物科技產業,產品由澱粉、酒精初中級加工向酸、糖、醇、膠、藥等精深加工升級,全縣已入駐玉米生物科技加工類企業13家,玉米綜合轉化能力達到260萬噸。」開魯縣縣長劉興濤說。

草原經濟走出通遼輻射全國

開魯縣依托產糧大縣資源優勢,在小玉米上做足了大文章,通過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先後引進了以澱粉為原料的發酵企業華曙生物和黃河龍生物,分別生產土黴素堿和黃原膠,又引進了以土黴素為主要原料生產強力黴素的企業開封製藥。企業之間形成的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了玉米——澱粉——土黴素——強力黴素四級產業鏈,創新能力和產業層次逐步增強,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斷提高,推動了玉米生物科技產業集群式發展。 5月11日,通遼市在深圳舉辦了招商引資專案推介暨打造「中國草原肉牛之都」和「中國蒙醫藥之都」發佈會,在專案簽約環節,共簽約了15個專案,總額353.6億元人民幣。發佈會現場,通遼的草原經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其中有不少都是來自港澳。 總部位於香港的浩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葵生帶著「蒙品通」產業共用平台專案來到發佈會。他說,這次和通遼簽約,看中的就是通遼的草原經濟,看中相關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的提質增效。「通遼有很多好的產品,很多產品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我們的平台主要運用行銷智慧、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幫助通遼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升級,希望能夠帶來一個整體的提升。」吳葵生說。 「地理和資源優勢為通遼的發展贏得了先機,而粵港澳大灣區則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未來大海和草原牽手合作,必然會創造出新時代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通遼可以成為更多人投資興業的熱土。」通遼市委副書記、市長郝茂榮在發佈會中表示。 當然,對通遼感興趣的並不局限於客商和資金,隨著夏季的到來,科爾沁草原上這座美麗的城市即將迎來最好的季節,五湖四海的遊客都將慕名前來。為此,通遼已經做好準備,讓更多人在這裏認識草原,回歸自然,真正感受到草原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體會到這座城市勃發的生命力。]]]]> ]]>

(Visited 14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