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大灣區如果成功打造, 將成世界第四大灣區,原來明顯的區域城市分工合作,將轉為區域整合、融入。香港可以憑金融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強項, 以融入的姿態加入到大灣區的區域整合,繼續發揮固有優勢。   [caption id="attachment_13579" align="alignnone" width="656"]

粵港澳大灣區[/caption] 粵港澳處不同社會制度和法律體制,歷來分工明確,廣東是香港的基地、後花園。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廣東地區的後發優勢顯現,深圳、廣州更脫穎而起,比肩甚至超越香港。香港面臨重新定位之際,粵港澳大灣區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3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推出。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國家戰略,這無疑給香港重新尋回優勢的機遇。大灣區概念,令正在區域中逐漸失去優勢的香港,可以融入的姿態加入到大灣區的區域整合之中,以發揮香港優勢。大灣區概念也將改變區域結構,原來明顯的區域分工合作,將轉而區域整全、融入。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大洛杉磯地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2015年,灣區城市群的GDP總量達1.3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20,255美元。雖然,李克強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香港將按十三五規劃,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金融、航運和貿易服務,而大灣區亦將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  其實,這裏的合作更多的是需要融入,香港的優勢需要在粵港澳區域重新整合。這不是簡單的服務,這種服務是需要融入、融合到區域整體發展之中,將區域發展為己任,在大灣區整體發展中找到香港自己的定位。  香港須重新定位自己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借鏡,很大程度上有香港成功經驗的意義。隨著廣東的開發,香港轉移了自己的產業,香港和廣東形成了前店後廠合作分工發展的一套經濟模式。1980年代,隨著生產工序北移中國大陸,香港公司則轉向生產前期和後期的管理與支援活動。香港曾經鼎盛的紡織業、製衣業、玩具業、塑膠業、鐘錶業、印刷業等遷移廣東地區,香港作為中轉站將內地的貨品銷往歐美等地區。  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廣東的自主創造性加強,對外開放力度提升,香港也轉型發展現代服務業。香港的服務業助廣東的傳統製造業轉型。以香港的服務業優勢,解決廣東傳統製造業高耗製造業轉型升級中面臨的企業管理、設計、市場推廣和環保、科技資訊以及法律諮詢等問題;以香港服務優勢促廣東先進製造業升級。以香港生產型服務業以及香港發展的「研發中心+資助基金+香港科技園」創新成果產業化模式,推動廣東培育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先進製造業,以及以電子資訊製造業、新材料製造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  香港的服務業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市場狹小,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新區」、「廣州南沙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點區域,香港服務充分顯現優勢。  很顯然,在過去無論「前店後廠」,還是「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的優勢互補的發展階段中,香港、廣東分工合作鮮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誕生,粵港澳之間要分工,但更要融入,區域優勢整合應該是趨勢,或者說是必然。  粵港澳大灣區中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經濟體確實很有生命力,這裏有世界金融中心、中國科創矽谷、中國外貿中心、世界工廠和製造業中心、航空港、三大世界級深水港、完善的公路高鐵網、成熟的通訊教育醫療等配套,其實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區域經濟合作再深化改革,關鍵是敢放多少權。這裏同時有一國兩制、三種法制、三種幣制、三種稅制,怎讓三種不同變成各大優勢且能協調成效,整合才是出路。  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的圖片搜尋結果 宜把握大灣區整合機遇  大灣區為香港提供了整合融入的機遇。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優勢,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資訊系統的資源共用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於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並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大灣區整合,未來就是航空母艦或者是多艘艦船群整體「出航」。香港就是融入其中的一員。  國務院日前批覆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1月18日,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管理線的撤銷有利於深圳一體化發展,便利香港居民赴粵投資。商務部正在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重點,推進內地同港澳地區合作。比如,商務部在研究,在CEPA項下,對港澳進一步擴大開放,並在廣東先試,會同有關部門完成CEPA升級。推動三地之間,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內,貨物、資金、人員、資訊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CEPA就是給香港融入內地經濟發展熱火朝天的大勢中機會,從2004年1月1日開始,香港已經從中受益,這是整體優勢整合的措施。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內地一些城市在綜合競爭力以及GDP總量超越香港後,香港龍頭地位丟失,更多的機會在經濟融合、整合中繼續發揮優勢。  整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社會發展基本上就不分香港還是內地。TCL就是一個例子,生產基地在惠州;總部在深圳;香港有幾家上市公司。說不定,老闆的身份已經是香港人了。這樣的例子在內地企業很多,但在香港企業中卻不多。不想整合,不願整合可能是香港人的心病。  [caption id="attachment_13580" align="alignnone" width="960"]
香港城市管理經驗完善[/caption] 整合過程中的香港優勢  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合作建設中,港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至今還是模糊的,因為內地難以想像的發展速度,以及走出去的國際化趨勢,令港澳的優勢不清晰了。香港的橋梁作用,中介平台,那只是過去式了。  當然,香港的優勢講的很多,如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現代服務(包括法治、國際醫療、會計制度等等)、香港的國際化優勢等,這些優勢依然存在,只是需要如何融入、整合中。這裏就不重複闡述了。  值得探討的是,美國舊金山灣區由九個縣區組成,雖然各個縣區各有特色和優勢,但整個灣區的經濟產業發展同城化程度非常高,且互動性很強。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6600萬人口,差異還很大。香港在整合融入中可以發揮提升城市發展優勢。  同城化是指一個城市與另一個或幾個相鄰的城市,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能夠融為一體的發展條件,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以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  可以預見珠三角企業將越來越多會就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競爭優勢和經營環境來佈局其業務。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產業發展同城化程度亦將提高,與此同時,灣區內各城市間的互動性亦會增強。  香港具良好城市管理經驗  在城市管理建設上,香港是一座金礦,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寶藏。同城化過程的軟實力提升,香港在城市管理和穩定社會秩序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供大灣區內城市借鏡。  (1)城市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大問題,香港地方很小,但是它不會塞車。北京、上海、廣州都塞車。香港的城市交通規劃,交通管理做的好。  一個城市可以良好的發展,「交通」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因素,它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方便的指標,也成為一個良好旅遊城市的必備條件。每年國際有關城市交通排名,是由著名設計公司Aradis公佈排行榜。2017年由城市中23個指標,包括人口密度對比交通工具數目、區與區之間行車距離等,得出最為交通方便的城市指數。排行榜中,100個城市之中香港勇奪第一。香港的鐵路及地面交通均非常發達,貫穿城市及市郊的香港交通極具效率,而且價錢合理。  (2)香港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的社會環境,與香港的社區管理社工這一塊都做得很好有關。  香港除了有較為健全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外,非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香港民間社會組織、義務工作者、香港社區組織也對香港的社會和諧穩定,市民關愛友好起著重要的社會穩定作用及政府與市民的紐帶作用,同時也是香港政府經濟正常、高效運轉的有效組成部分。完善的社會工作體系,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模式,周到細緻的社會工作方法為內地民政及社會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的經驗  (3)香港的整個公務員管理系統具良好體制,其特點就是中立、效率。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公務員體制承自英國公務員制度,問責局以下的公務員須遵守政治中立的原則,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時亦不受政治委任官員變動影響,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可以保障政府施政穩定性和公務員士氣。  另外,香港的綠化管理,其斜坡管理世界領先,馬英九當市長時都特地到香港學習;香港的危險品管理,前些年,天津港大爆炸,一定是管理出問題,深圳反應快,一個禮拜多一點就正式向香港提出到香港來學習,危險品管理是怎麼樣的?香港的城市安全感在世界領先。  香港在區域整合中的優勢仍不可估量。   
]]]]> ]]>

(Visited 1,86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