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證監想用的政策,似乎是要難上市,易退市,這只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行不通,因為退市的數目太多,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的正常運作。」  

作為「自由港」的香港,其自由的金融中心地位,面臨眾多挑戰。關鍵的挑戰來自於內部監管的「病急亂投醫」。在金融業為核心產業的香港,這正在醞釀巨大的風險。

7月份開始,港交所先後以業務不足等名義,對萬亞企業(8173)、華多利(1139)、中國生物資源(8129)、光亞(8061)、華普智通(8165)等提出除牌警告。到現在,萬亞企業、光亞已被正式除牌。另外幾家則用各種方法,暫時保住上市資格。

過去,在香港股市,即使某隻股票自身業務不足,但作為一個潛在的殼資源,也是一個重要的標的。市場上,主板殼價現在據說在6亿至6.5亿港幣之间,創業板殼價則介於3亿至3.5亿。上市公司自身業務如果不掙錢,把上市資格出售,也是一種交易的模式。買殼或者借殼上市本身,其實是對那些暫時不能上市的企業的一種救濟方式。這是一種世界性的經驗。 

容忍買殼交易,並不是說監管有缺陷,而是有意而為之。監管固然重要,但監管是為了企業實現健康融資而設立的監管。有些急需融資的企業,自身資質暫時無法呈現在財務報表中,所以難以達到上市要求,但並不應該因此就完全堵上它們融資的機會。所以,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給買殼交易留下了一個口子。 

畢竟,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運行,不可能像工程學中的機器一樣精密,這是人類本性決定的。模糊的、探索的空間,恰恰也是創新的空間。在美國股市,長期虧損嚴重的特斯拉汽車(Tesla Inc),如果是在香港上市,恐怕也會因為財務狀況糟糕而要被責令退市。 

特斯拉如在香港可能被退市 

市場經濟之下,無論是排隊上市還是買殼上市,都由企業自己計算。買殼交易,幾乎是世界性的普遍情況。在中國大陸,連續漲停的江南嘉捷(601313)股份,很有可能會把周鴻禕推上中國首富的寶座。這是第一個回歸A股市場的中國大型互聯網企業。這支股票背後的故事是,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的奇虎360,成功買殼江南嘉捷,實現回歸中國股市。這也讓江南嘉捷成為中國股市新的傳奇。 

對於企業來說,上市是最好的融資手段。但是在政府的監管部門嚴格限制、壟斷的投行部門層層盤剝之下,上市之路非常漫長。所以,長久以來,股市形成了一個潛規則,就是對於那些不願意等待的企業來說,可以買殼上市。花錢買一個已經上市的空殼,實現自己上市融資的願望。當然,其暫時的成本會遠比等待排隊上市要高。 

9月22日,港交所突然發布了《就修訂有關發行人上市後集資及除牌程序的「上市規則」諮詢市場意見》,建議新增一項「除牌準則」,諮詢期於2017年11月24日結束。正式推出新規則會在明年。這正是拉開了香港股市嚴打的序幕,但也給香港股市留下了前途叵測的風險。對此,香港著名股評人周顯表示,「現時證監想用的政策,似乎是要難上市,易退市,這只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行不通,因為退市的數目太多,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的正常運作。」 

《超訊》月刊11月號的報導也說明,「香港需要給中小企業更多的活力,而不是管死。特首林鄭的首份施政報告,放寬中小企業的管制也是重點之一,調整中小企利得稅制,普遍受到歡迎。港交所對金融市場的規管應更靈活、更寬鬆,規管必須從香港自由市場的戰略大局思考。」 

據《超訊》記者了解,香港證券市場監管部門證監會和港交所,之所以突然出台嚴厲的退市規定,是因為受到中國大陸人士的某些壓力。而一向以來,香港市場的老千股是一個備受指責的話題。但為了整治老千股,而祭出了「退市」大法,大有「病急亂投醫」的態勢。老千股毫無忌憚地拆股吸水,根源在於香港股市沒有「集體訴訟」的制衡,而不在於退市機制不完備。 

伴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實現,也伴隨著A股和H股的全流通,從中國整體金融業的發展來看,香港股市正在進入大時代,其更加輝煌的時刻還沒有到來。而從全球範圍內來看,伴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全世界的金融行業也正在重新洗牌。當下各地爭奪新的制高點,關鍵在於能否容忍創新試驗、拓展創新空間。而這一刻,香港卻要對有可能孕育創新、但暫時財務狀況不夠理想的企業關上大門。香港金融業也許要面對一個尷尬的未來。 

過去二十幾年來,香港一直是中國企業爭相嚮往的融資之地,從老牌國企中銀、中移動、中石油,到新銳企業騰訊、阿里巴巴,都把首選的上市之地放在了香港。但現在,隨著中國股市的成熟,眾多已經稱霸一方的大企業開始選擇從海外退市,包括相關。奇虎360的回歸只是一個開始,只要國家政策放開,更多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可能會回歸。屆時香港也許要面臨一場企業主動退市的浪潮。 

用形式化的手段審查一切 

這樣的情況之下,香港的因應之道,應該是放開更大的探索空間,吸引那些創新型的、暫時財務報表並不好看、但前途極具探索性的中小企業,而不是自己把門堵死,動用形式化的手段審查一切。甚至連香港市場已經上市的企業都掃地出門。如此,香港可能要面臨新的更大的風險。 

公務員治理之下的香港,喜歡按規矩辦事,但是規矩本身並非目的,而只是一個通往目的之途過程中需要借助的手段。香港監管部門不應該忘卻目的本身。而且,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地位的香港股市,也不需要政府「父愛」式的監管。香港應該回歸「自由港」的本來定位。  

 

(Visited 4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