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三十年 道路崎嶇 前途光明
自蔣經國一九八七年底開放老兵回中國大陸探親始,兩岸進入開放交流時代, 長期敵對僵局被打開,大陸熱也在台灣興起。但目前民進黨執政,不認九二共識,讓已中斷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令人憂心兩岸交流三十年成果失去。只有全面深化兩岸交流,擴大兩岸各界來往,未來發展成果才會更豐碩。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下,因地利之便,香港的企業界資本家進入大陸,對推動大陸的開放建設有巨大的貢獻,香港人的資金、技術與經驗,與中國的發展同起飛。
香港人對中國共產黨統治大陸的故國家園既思念又畏怯,後來在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下,港人才得以回鄉探親。禁忌突破後,香港與大陸親人情感一線牽,三大件五小件各種家電產品絡繹於途的搬運回鄉下,光彩回鄉耀家園,成為一時盛況。
香港在兩岸交往發揮橋樑作用
香港人有地利之便得以回鄉,但是台灣對大陸還是處於敵對封鎖的情況,當時我在《中國時報》香港辦事處工作,還有工作之外的另一重大任務就是替報社老一代大陸撤台的同事轉信轉錢,並代購藥物寄回鄉,台灣同事殷殷期盼收到家鄉的回音,香港在兩岸間早早就發揮了橋樑的功能。
八十年代,兩岸還是敵對狀態,台灣仍未開放返鄉探親,做為一個立足在香港的台灣媒體人,在赴大陸探親的藉口下,我從香港悄入神州,亦開始了一段兩岸情的探索之路。早在八十年代初我應大陸統戰部之邀,在政協常委徐四民夫婦的陪同下,從香港搭機前往北京。我是秘密探訪,心中有一絲不安,一絲興奮,不知前往的後果如何,大陸政權不可測,台灣的威權也是難料。第一次進入大陸,是以台灣第一位前去大陸的記者身份,但對外沒有公佈,當時《中國時報》的董事長余紀忠,他是一位有理念與抱負自由派的報人,又是國民黨中常委,但是他的路線主張與當時封閉的黨政風格格格不入,余董事長於報章推動輿論風向,才得以落實開放黨禁,推動台灣的民主功不可沒。
我做為報社記者要赴大陸前特地回台向余董事長報告,余老說「妳去吧!這是新聞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台北方面,他會向國安部去溝通,是以回鄉探親之名前往,不會違背政府的政策。但是大陸行之後,政府當局還是不信任,調查我是否在大陸接觸了其他關鍵人士,是否已成潛伏的共諜,幸好那時父母親在台北,返台除報社述職外就是在家陪二老,跟蹤也無結果。
首次踏足大陸的經驗深烙腦海
終於成行,當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機艙門打開,我首先見了五星旗,內心的緊張真不可言喻。從小在台灣的反共教育下,五星旗代表著的是「萬惡的共產黨」,讓我意識到這裏是「鐵幕」,一下子緊張起來,我的心快從口中跳出來。在當時兩岸極端對立相互仇視的時代,我在報上發表的文章多少都帶有反共意識,當統戰部官員見到我十分客氣地表示拜讀過我許多文章,我真擔心此行是否是自投羅網,恐被關進秦城監獄。但又靈機一動,若要關進秦城監獄應請求按姓氏關,如此我就可以和江青關在一起,成就我的獨家專訪。這個想法沒有實現,代之而起的是統戰部在毛澤東與江青在釣魚台賓館的住所晚宴,人去樓已空,但亦可捕捉過往毛江曾經的生活點滴,對一個來自台灣的媒體人真是驚奇又興奮。這第一次踏入大陸的經驗深烙於腦海中,新鮮、刺激,見到北京城裏馬路上浩浩蕩蕩的藍螞蟻,所有人的穿著幾乎都一樣,這是一個多麼不同的國度,充滿了神秘感。
接著又回到了福建探親,見到從未謀面同父異母的姐姐,她長年在農地在海港工作,歲月刻劃在她臉上特別明顯,異常的蒼老,我們一見面,親情自然地湧上來,兩人緊緊地抱在一起,就像希望能彌補這麼多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姐姐生活在鄉下,不會說國語,我們急切地以閩南語訴說彼此的思念。親情鄉情的迴盪下,憶起父親未過世前日夜思念家鄉的景象,仍可於家鄉的老事物中捕捉一二。在台灣多少人少小離家,思念伴著家鄉的人與物,人為的隔離實背離了人道親情。
在中時撰稿推老兵回鄉探親
這次的返鄉之旅,給予我深深的激盪。當兩岸尚未開放時,基於個人感受也基於人道的立場,我完全理解老兵思鄉之情,於媒體上力推老兵回鄉探親。九十年代開始,也就是老兵赴台已有三十年了,許多青壯時期到台灣的老兵已垂垂老矣,他們擔心有生之年再也回不去故鄉,見不到親人,老兵開始發出希望「返鄉探親」的聲音。在那時台灣受到極右的思想控制下,我在中國時報上撰稿力推老兵回鄉探親,那是違反政策是大逆不道的,有人批我為「左派清兵」。我不斷發稿撰文鼓吹應讓老兵回鄉探親讓老兵有生之年回到日思夜夢的家鄉去見親人,篇篇的文章,懇切的呼喚,終於蔣經國經總統於一九八七年底開放了老兵回鄉探親,老兵們興奮地邀請我與第一批回鄉者同行,並頒給我「老兵之友」的獎牌,當年飛機在上海機場落地,見到老兵與前來迎接的家人抱頭痛哭,思盼之情都融於熱淚中,這一幕令人酸鼻,也感慨余光中詩中的那彎淺淺的海峽從此可以不再承載沉重的鄉情,親人相見的激情燃燒,這是近半個世紀的等待期盼。接著是赴大陸觀光旅遊也隨之開放,奔走於兩岸的人潮,壯闊了兩岸親情的交流,且蔚為風氣。
見到終於實施了兩岸開放的政策,內心非常安慰,證明只不過是我走在時代的前端,潮流不可擋,親情不能斷絕,大陸熱也隨之在台灣興起,我參與推動過,見證了這段歷史。當老兵們送我「老兵之友」的錦旗,他們表達的不僅是內心的激情,也是對一個新聞媒體人的尊重。
到大陸台灣客以中老年人居多
回首這段歷史,都是背負著歷史的沉重,這兩岸中國人的傷痛經過了數十年才得開解,這實是來之不易。
至今到大陸的台灣客有千萬人次,但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而且許多都是屢次前往,玩遍大江南北,倒是年輕人對大陸旅遊興趣缺缺,他們或許會欣羨大陸的強盛發展,有很好的工作機會,但又擔心大陸的限制框框讓他們的思想行為有所局限,就連電子社交平台都需翻牆才能使用。在台灣生活成長的一代,享受民主的果實,也居於充份自由的環境下,對大陸在情感上有隔閡。現今中國大陸要加強對台灣青年們的交流,以除去「天然獨」的基因,若不從制度上改革,否則與台灣年輕一代的隔閡難以消除。台灣的內鬥不止,經濟發展停滯,讓青年們無前景,卻寧願在台灣安居滿足於小確幸的生活。這對於當年參與推動開放的媒體人,見到如今情況的演變,實是點滴在心頭。
兩岸九十年代終於有了非正式官方接觸,分別成立了海基會和海協會,但之前是經過諸多有心人士的努力推動開放政策的大門,我們見證了這段歷史,也記錄了這段歷史,更參與了這段歷史。因為兩會打開了兩岸仇視敵對的僵局,兩岸的政府終有了接觸,兩岸關係的起伏跌宕帶著兩岸向前行。
獨家報導大陸審四人幫
大陸審四人幫時,我在香港發的新聞稿成了獨家報導,縱使其他報章也有大篇幅報導,但用的均是外電的報導,比起來我的新聞資訊豐富,直接快速,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
台灣看到審四人幫這些精彩的新聞,可說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得以窺得大陸的實況以及目睹中共領導人的面目,禁忌的門打開了,讓台灣民眾切實地透過報導感受到大陸政權真實的一面。兩岸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有了不同的風格,那時台灣處於蔣介石威權統治下,又有戒嚴的禁錮,看到大陸審判四人幫詳盡的新聞,新聞媒體發揮了極大的功效,窺得大陸權力鬥爭赤裸裸的一幕。
擔任光華主任工作期間,因為是新聞局駐港單位,聯絡新聞界外,並處理香港傳媒赴台簽證事宜。九十年代大陸已漸開放,且讓台灣記者前往訪問,我擔任光華工作的十年,因為政府的限制,期間均無法赴大陸訪問。但我覺得大陸駐港的媒體也應有機會赴台採訪,對兩岸的新聞交流有絕大的好處,因之返台開工作協調會時,我在會中提出,應讓大陸媒體赴台採訪,那時國安單位相當的不放心,於是要我作保,每一位赴台灣採訪的大陸新聞機構赴台採訪必先到光華來登記,經由光華蓋章認可才能申請赴台,我擔下了這個責任,終於爭取到了對駐港大陸媒體的開放。努力沒有白費,讓在港的大陸媒體可以親身體驗民主開放的台灣。
如今兩岸新聞媒體可以互派記者進駐當地,兩岸的戲劇和綜藝節目都受到對岸觀眾的喜愛,透過傳播媒體兩岸民眾更增進了解。
今兩岸的交流不斷深化,台灣到大陸的觀光客有一千萬人次,台商在大陸設廠的有八萬多家,投資額二千多億美元,大陸的觀光客赴台,兩岸的三通,兩岸的親人隨時可通電話見面,實應為中國人的智慧、抱負、胸懷、魄力而驕傲,兩岸中國人為了共同的發展開創了新局。現兩岸不斷的交往,經貿交流是手連手的工程,文化交流是心連心,只有心手相連才能共創雙贏。
兩岸交流是需要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在兩岸長期達半個多世紀的敵對,相互醜化,要達致開誠佈公的水乳交融實有一過程與階段,這個過程在兩岸共同的努力下終於開展了兩岸交流的樂章,我們更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開放成果,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段艱困的開放過程實是英雄造時勢。
應加強對台灣中南部基層交流
如今兩岸的交流,應加強中南部基層的交流,近幾年每年均有三百多萬人次前往大陸旅遊,但仍有許多中南部的本省籍人士從未到過大陸,甚至初到福建會驚呼原來當地人都會講我們的台灣話,才知道其實台灣話就是閩南話。
兩岸交流三十年,現又進入新的階段。民進黨執政,不承認九二共識,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又表明「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讓已中斷的兩岸關係更雪上加霜,兩岸進入了冷和到冷對抗的局面,實令人憂心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成果付諸流水,現只有期待未來有更寬闊的空間,有更深入的議題探討,要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各界來往,沿此軌道前進,可預期未來發展成果必豐碩,誠如毛澤東所言︰「道路是崎嶇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