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南海對峙升級 世界格局五大變化
自美國拉森號軍艦(USS Lassen)2015年10月27日進入南沙群島渚碧礁12海里巡航以來,美中兩國圍繞南海爭端的對峙、博弈不斷升級。儘管中國多次聲稱無意挑釁美國、無意成為規則的制定者,但美國依然不依饒,依然在南海咄咄逼人。美艦不間斷巡航南海、聯合演習、國防部長取消訪華、甚至欲出動航母。中美軍方南海過招越演越烈之際,美國學者擔憂,美中進入了交「戰前狀態」。儘管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南海真會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但美國介入的南海爭端,讓中美在三個方面對峙,並且通過五個層面改變了世界格局。南海局勢雖然在快速變化,但中國在南海也基本站穩了。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華盛頓辦公室主任瓊斯(William Jones)接受伊朗新聞電視台採訪時談到中美關係問題時指,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它在經濟上非常重要,它也正在擴大軍力,美國認為自己仍然是強大的霸權國家,必須控制世界的政治,因此它糾集了朋友和軍事盟友來包圍中國。他認為,中美現在所走的方向可以說「戰前狀態」。依國際法的術語,戰前狀態是指一場戰爭發生前交戰各方的勢力狀態。
不過,安邦集團(ANBOUND) 創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陳功卻有另外的解讀。安邦是中國民間最影響力的智庫。陳功不認同這種悲觀的戰前狀態,他對《超訊》傳媒表示,現在來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是成功的、堅決的,TPP協議達成的時候,經濟上的合圍之勢也已經形成。安邦對南海的形勢深表擔憂,但陳功並不認為南海問題已經跳出了外交途徑,直接以軍事對峙,有擦槍走火的危險。他說,在國際外交舞台上,中國依然還有空間,當然這也要看外交智慧的施展了。至於這種所謂的軍事對峙,「我相信今後烈度可能會更高,甚至日本也可能介入其中,這勢必會激起中國更大的反彈。不過,我相信即便如此,從軍事對峙走向軍事對抗,畢竟還是兩碼事,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caption id="attachment_110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與菲律賓國防部長伏爾泰·加斯明視察南海[/caption]
中美已進入「戰前狀態」?
而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陳功指,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將領雖然態度強硬,但他們其實也有明顯的邊界存在,維持自由航行,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做戰術挑釁,到了那個程度,世界媒體自有判斷,美國也就失去了主導權。「就此而言,我認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強硬,實際是一種穿著緊身衣的強硬,只要你明白他們的邊界,就不應也不會出現過激反應。」 但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近來連連對中國強硬,先是在美國取消了與王毅的會晤,而今又臨時取消了訪華,令各方錯愕。美國福克斯新聞網4月12日「爆料」稱,福克斯新聞網獨家獲得的最新衛星圖像顯示,中國軍隊已在南海永興島上部署了新的戰鬥機,並強化了中國在該島上部署的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日警告說,如果中國在黃岩島填海造地,美國會在軍事態勢和部署方面作出回應。他還說,中國在這一海域實施軍事化的目標不會得逞。 陳功認為,美國確實存在一批鷹派人物,這批人物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停的推動美國輿論往戰爭的方向前進,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傾向。但世界是否會因此被導入一場可怕的戰爭?這是另外一件事情。很多人不熟悉美國,認為這種輿論、腔調的存在,那就是一定要發生戰爭了,最多只是用詞上謹慎一點,說說什麼「可能性」、「趨勢」等等,但話裏話外,還是這回事,就是要打仗了!其實,美國是一個大系統,從過去到現在,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總有這麼一批人是這種悲觀主義的強調,他們利用這種腔調來樹立自己的地位,建立自己的聲譽,這與中國的情況其實是一樣的。美國的傳統是,外交和戰爭都是交給一批社會精英,從學者到官員來處理的。但美國人也不是束手無策,他們可以選擇官員,可以在媒體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聲音,最後大家會發現,那些畸形的言論,並不見得會導致真正的行動,戰爭的可能性,我們同樣要從一個大系統的角度來看。
南海軍人之間的對峙
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不過,這種合作夥伴關係,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冷戰,形成包括軍事、外交、領袖的三大對峙。一,這種對峙由軍事對峙開始
[caption id="attachment_1106" align="alignright" width="250"]

二,中美外交也對峙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關係雖然非敵非友,但雙方注重外交斡旋,爭議和分歧通過外交途徑溝通是常態。南海爭議至軍事過招,外交溝通都遭到冷遇。 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美,本為規劃安排2016年中美雙邊高層交往及機制性對話,討論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建設性處理敏感問題。在南海問題引發的緊張氣氛中,王毅首日訪美與美國國務卿克里舉行會談及新聞發布會,但原定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的會面突然宣佈取消了。美國國防部新聞秘書庫克(Peter Cook)解釋是行程衝突所致。 而在新聞發佈會上,針對中方在南海島礁部雷達的問題,王毅表示:希望不要只關注是否部署雷達,更應重視不時闖入南海的導彈驅逐艦和戰略轟炸機。中方不希望看到更多軍事性偵察、以及更多導彈驅逐艦或戰略轟炸機來到南海地區。 克里則強調,希望停止島礁軍事化,希望依據國際法並「通過談判、而不是單方行動」解決南海問題。他並重申,美方致力確保海上航行和航空自由,「中國承諾不會阻撓通航,同意保有和平自由的海上及空中航行。我強調,在有爭議地區強行部署本國飛機的行為與保有海空通航自由的意向不一致。」雙方在外交層面不依不饒。王毅此行,被外界解讀為「一場針鋒相對的訪問」。 在今年兩會的外交部長記者會上,王毅頗受歡迎,他嚴詞宣示南海立場,警告美國,航行自由不等於橫行自由。王毅強調,中國在自己的島礁上建設防禦設施,是履行國際法賦予的自保權。中國不是在南沙最早部署武器的國家,也不是部署武器最多的國家,更不是軍事活動最頻繁的國家,「軍事化」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有更合適的國家可以戴。兩國領袖的分歧在擴大
三,中美兩國領導人對峙
近年來,中美不泛有分歧甚至衝突,但往往是兩國領袖通電話或者會晤,問題通常可以緩解,起碼擱置而不至激化。但近年來,中美領袖會晤,不如外界期待的那麼有成效。雙方會見,話不投機,堅持各自立場各說各話,誰都說服不了誰。 [caption id="attachment_111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南海爭執引發世界格局五大變化
不管因為南海爭執最終的走向如何,因南海問題引起的世界格局變化已經形成,由於中國發展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的老二,對稱霸世界的美國老大形成威脅。這種變化至少可以從五個層面看出來。1、美國規則遭遇挑戰
毫無疑問,二戰以後,世界的老大是美國,美國才是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者。雖然中國始終不認為自己在制定新的世界規則,但美國卻始終認為中國在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奧巴馬政府提出了「三不」政策,不建設島嶼,不軍事化以及不適用恐嚇的方式,但是北京在這三方面仍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北京很簡單,因為是在自己的主權範圍,更何況很多都是民用設施,涉及主權的核心價值,必須強硬。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願意同美國合作,實現無衝突和無對抗。最終的結果,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美國的規則需要改變。2、南海問題國際化成定局
南海問題的國際敏感性在於:此地域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通道。南海問題本來只是地域政治,是各主權申述國的海域爭議。美國介入,提出擴大自由航行問題,這樣,歐洲國家也有介入的可能。 剛剛結束的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閉幕前夕共同發表七國《廣島宣言》和《海洋安全聲明》,聲明稱「強烈反對在東海和南海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並提出「尋求和平解決爭端,要求各方全面履行具有約束力的法院的決定」。 早前,歐洲各國對南海的爭端並不想介入,因為離的太遠。會議前,王毅剛剛在會晤中向來訪的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強調過「七國集團外長會議不應炒作南海問題」,哈蒙德也承諾「願與中國……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4月8日,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時也明確表示過,中國反對一些國家「出於政治目的,把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甚至領土和主權爭議的具體問題帶進G7會議」。然而事實證明,英、德兩國在G7外長會上全未理會北京的態度。 G7外長「廣島會議」,西方針對東海、南海問題已經達成一致,此事類似「烏克蘭事件」對俄羅斯達成的共識,南海問題已經國際化。 [caption id="attachment_11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3、南海周邊國的小磨擦不斷
美軍在南海的舉動,無疑給南海爭議國撐腰,有國家開始仿效,在南海問題上表現出強硬態度,甚至咄咄逼人。中美南海持續角力,周邊國家亦紛紛加強軍事部署應對中國。印度尼西亞國防部長利亞米薩強調,在納土納群島部署五架F16戰機,是南海軍事部署的一部分,而納土納群島上的軍事部署還包括海軍陸戰隊、空軍特種部隊、1個營的兵力、3艘護衛艦、1套新的雷達系統以及無人機群。 菲律賓則會斥資逾1億歐元(約8.83億港元)購買反潛直升機,監視中國潛艇。據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宣佈,獲得菲律賓海軍兩架AW159「野貓」直升機訂購合同,總值超過1億歐元,將由該公司在英國的工廠於2018年交付,這將是菲律賓有史以來首度擁有反潛機。 越南針對中國船隻的衝撞亦越演越烈。據中國外交部統計,今年以來,越南軍警總共碰撞中國船隻超過1,500次。就在中越海上對峙逐漸增多之時,越南又傳來其新型大噸位海警船服役的報導,越南的造船廠還在大力建造專門針對中國設施的船隻。 在不斷傳來的中越海上對峙中,此前默默無聞的越南海警備受關注。越南正式成立「海警司令部」,成為正式的在海上與中國對抗的軍事部門。 繼美國和菲律賓在南舉行針對中國的聯合軍演,菲律賓和越南考慮在南海進行聯合巡航和軍事演習。一名沒有透露姓名的菲律賓官員說,兩國軍方將舉行會晤,探討有關可行性。 南海已經成為軍備競賽場,上海學者周東華對《超訊》表示,美軍的介入刺激了南海周邊國,各爭議國針對中國的爭鬥越演越烈。「這是美國要的效果,卻是南海的不幸。」4、日本期待重新稱霸亞洲
作為美國的盟友,與南海完全沒有關係的日本,在南海爭議中表現的很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洲,巡航南海。日本首相安倍亦多次提及日本海上自衛隊要巡航南海,要到南海掃雷。最近,日本自衛隊軍艦驅逐艦「有明」號和「瀨戶霧」號停靠在越南金蘭灣國際港。這是自衛隊艦船首次停靠金蘭灣。有觀察指出,金蘭灣是越南軍事重鎮,面朝南海,與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距離較近。日本海上自衛隊驅逐艦此舉意在牽制中國在南海的行動。 綜合日媒報導,「有明」號和「瀨戶霧」號停靠金蘭灣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預備幹部航海訓練的一部分,停靠期間,海上自衛隊將與越南海軍舉行聯合操艦訓練。在抵達金蘭灣前,兩艘護衛艦還與「親潮」號潛艇一同停靠菲律賓蘇比克港,兩艘艦艇在橫穿南海之後抵達金蘭灣。 解禁集體自衛權後,凡是可以針對中國的任何活動,日本都有興趣參與。著名學者鄭海麟接受《超訊》訪問表示,「實際上日本想要當亞洲的老大,欲望很強」。5、影響中國經濟從而影響全球經濟
周東華表示,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中國是經濟上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國家,事實上,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最關鍵時刻,以軍事對峙的方式,通過外部壓力使國內發生變化,可以達到進而改變世界格局的目的。「這樣的世界圍剿下,中國的一帶一路規劃在美國的包圍及戰略布局下很難走出去。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對周邊環境最嚴峻的時刻。」 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有所緩和,據3月份的經濟資料,中國外貿順差增加,外資重新對投資中國感興趣,直接投資額上升。周東華認為,這應該是4月美國促使南海事件升溫的實質,遏制中國,美國可能還會加大南海壓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111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