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茨策略失誤 默克爾穩勝?
德國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舒爾茨競選策略失誤,社民黨所盼的「舒爾茨效應」幾乎消失殆盡,因而,已連任三屆的總理默克爾有望再幹一屆,而與聯盟黨聯合執政的其他政黨往往會淪為輸家。
德國社民黨今年1月底推選歐洲議會前議長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作為該黨總理候選人,挑戰現任總理安格拉 · 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開始階段,社民黨士氣大振,民調飆升。在最初五周內,該黨吸收新黨員逾一萬人。社民黨的面貌為之一變。而默克爾在執政近12年後則難掩疲態。社民黨的民調支持率一度超過聯盟黨,最高達33%左右。如果人們能直選聯邦總理的話,舒爾茨當時所獲的支持率已超過了安格拉·默克爾。後者連任總理夢面臨破滅。
馬丁·舒爾茨隨即還以100%的得票率當選為德國社民黨主席,創了該黨二戰後的歷史紀錄。
但社民黨及舒爾茨本人的民調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上升得這麼快,以至於社民黨內部也有人表示:「我們不知道這會持續多久。」在談及所謂的「舒爾茨效應」時,人們經常會用到「Hype」這個詞,正如《明鏡》週刊(Der Spiegel)所言,這是「一種過度振奮,沒有真正的根基。一種泡沫。」
遺憾的是,舒爾茨以滿票當選社民黨主席後,該黨接連在薩爾州、石荷州和北威州的州議會選舉中遭遇挫折。社民黨支持率跌至23%左右。該黨所盼望的「舒爾茨效應」幾乎已消失殆盡。
舒爾茨競選策略失誤
舒爾茨本人的競選策略失誤是把自己最擅長的歐洲議題拱手讓給了他的前任、現任外交部長西格瑪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明鏡》週刊聲稱,舒爾茨和加布里爾商定了「分工」: 新任外長主要負責歐洲事務。政壇老手加布里爾深知如何來實施這一君子協定。他拋出了一個接一個的歐洲議題,頻頻造訪布魯塞爾,並亮出自己與法國新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親密對話的場景。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加布里爾客觀上搶了舒爾茨的風頭,而使自己的形象大為改觀。在一個季度內,他在民眾中所獲的支持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而同期內,舒爾茨所獲的支持率卻下降了10個百分點。舒爾茨也想彌補這一點,7月中旬他提出《德國未來計劃》,其中介紹了自己的歐洲政策大綱,此前還去巴黎拜訪了法國總統馬克龍。舒爾茨抨擊了默克爾的歐洲政策,他要求道:「德國必須準備為歐洲做更多的事,必須為歐盟預算支付更多的錢。」但正如此間媒體所言,舒爾茨自己也知道,馬克龍如今正期待著在未來數年中與默克爾來實施歐盟改革計劃,且柏林和巴黎已著手在為此作準備。因而,這位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實際上已喪失了在歐洲議題上發揮自己特長的最佳時機。
在舒爾茨剛出任社民黨總理候選人時,筆者就曾提到了舒爾茨的若干不利因素,其中一條就是:「社民黨上層能否團結一致投入選戰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這對舒爾茨來說將是一大風險。」加布里爾在將社民黨主席職位讓給舒爾茨並讓後者披掛上陣挑戰默克爾之後,應該和全黨一起,眾星拱月,全力支持舒爾茨,拉抬這位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的支持率。但加布里爾卻不失時機地給自己留下了外長這個職位。這是個較易博取支持率的職位。這位外長的形象越是改觀,支持率越是提高,就會使舒爾茨更加相形見絀,並使後者在選戰中越來越處於劣勢。這是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舒爾茨目前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8月10日公佈的、德國電視一台委託民調機構Infratest dimap 所作的「德國趨勢」中政治人物滿意度民調顯示,加布里爾為63%,默克爾為59%,而舒爾茨只有33%。看到這一民調結果,不知加布里爾這位社民黨前主席作何感想?
8月12日,埃姆尼德研究所(Emnid)公佈受《星期日圖片報》(Bild am Sonntag)委託做的民調結果顯示,聯盟黨所獲的支持率為38%, 社民黨為24%, 左翼黨為10%,自民黨和另類選擇黨各為8%,綠黨則為7%。而民調機構福爾薩(Forsa)8月2日所作的一項民調則顯示,如果人們能直選聯邦總理的話, 則有52% 的受訪者決定選默克爾, 只有21%受訪者選舒爾茨。兩者差距達31個百分點。
迄今為止,舒爾茨主打的是社會公平牌,而默克爾所代表的聯盟黨則以社會治安議題見長。這次G20漢堡峰會中出現的騷亂再顯安全治理的重要性。而這恰恰不是社民黨,而是聯盟黨的長項。此間有媒體評論道,不是說社會公平不重要,但人們現在主要關注的是嚴重的國際衝突,陷於危機中的歐盟以及可能發生的恐襲。而用安全這一議題就可將這些關注點聯繫起來。因而,社民黨現在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選準了競選議題。
默克爾走出難民危機陰影
此外,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一直是其軟肋,但她對難民立場轉強硬後已使自己擺脫困境。7月26日,歐洲法院作出裁決,重申《都柏林協議》的有效性,即難民必須在其首先到達的歐盟成員國申請避難。但非到達國可自願接納難民。德國政府認為,這一判決是對其難民政策的支持。不管怎樣,至少從目前來看,默克爾已經走出難民危機的陰影。而且德國民眾有求穩怕亂、安於現狀的心理,再加上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又有失誤,默克爾在相當程度上已穩操勝券。
從聯邦層面上的結盟可能性來講,雖然從上述的民調結果來看,現今只有由聯盟黨(38%)和社民黨(24%)組成的大聯合政府超過半數,但默克爾最鍾意的可能還是由聯盟黨和自民黨(8%)組成的黑黃聯盟。而由聯盟黨與綠黨(7%)組成黑綠聯盟,甚或聯盟黨、自民黨和綠黨(8%)組成黑黃綠的「牙買加聯盟」(因與牙買加國旗顏色相同而得名),也在她考慮之列。當然,結成「牙買加聯盟」的難度還很大。但總體而言,默克爾在組閣方面擁有較大的選擇餘地。而社民黨與左翼黨(10%)和綠黨組成紅紅綠聯盟或被社民黨寄予厚望的與自民黨和綠黨組成紅黃綠「交通燈聯盟」等選項因遠未達半數,因而實現可能性不大。
在現今支持率大幅落後於聯盟黨的情況下,社民黨已落入背水一戰的境地。而此時的最好策略還是向對方發動攻勢。在黑黃聯盟有可能實現時,社民黨總書記胡貝圖斯·海爾(Hubertus Heil) 針對第二屆默氏黑黃政府抨擊道:「黑黃[政府]對德國來講曾是一種恐怖。沒有稅收改革,沒有投資,取而代之的是把公共福祉排除在外的可恥政策。」但社民黨的這一策略在選戰的最後階段究竟能否奏效,令人頗為質疑。
當然,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自民黨、綠黨還是社民黨,只要在默克爾這次連任成功後參與執政,都難以逃脫淪為輸家的命運。這也是德國政壇不爭的事實。
默克爾至今已執政三屆,共12年。第一屆從2005年至2009年,當時聯盟黨與社民黨組成了大聯合政府。四年參政後, 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2009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遭到慘敗,社民黨只獲得了23%的選票。而自民黨在作為小夥伴與聯盟黨組成默氏第二屆政府後,所獲的結局則更慘。結盟時,自民黨取得了其歷史上最佳的選舉成績: 14.6%。 與默克爾結盟四年,在2013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該黨只獲得了4.8%的選票。因未過5%的門檻,遂被逐出了聯邦議會。
默氏的第三屆內閣又是由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社民黨依然是小夥伴。在這屆聯邦議會選舉日期越來越近時,各項民調結果顯示,社民黨差不多又回到了其2009年時的水準,而聯盟黨則穩操勝券。社民黨有可能再次淪為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