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和中國軍隊對峙已有兩個多月,印度口口聲聲說現在「不再是1962年」,但如果頭腦還是僵化在1962年而做出和1962年同樣的錯誤判斷的話,則1962年印軍慘敗的悲劇可能重演。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慘敗

印度是個很有趣的國家,有趣到了都沒有正式的國名,一般所說的 「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就連在他們那本厚達447頁的憲法上也找不到對國名的具體描述,只有對國體的說明,維基百科上甚至出現了「印度國名」的詞條,但還是說不清楚。一位印度朋友曾經告訴過筆者,他們國家的全名是:「Union of Secular Socialist Democratic Republics of India(印度世俗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聯邦)」。但筆者查不到這個說法,然而從印度憲法中卻能夠確認這種說法確實最符合印度憲法對印度的定義:「主權社會主義世俗民主共和國」,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實際上在印度網絡上還經常能看到對這些定語形容詞擺放位置的各種討論。

印度人很喜歡討論問題。但這種討論的熱情有時候能嚇退客人。日本人出於對中國的戒心,一直在搞狡兔三窟式的「中國+1」,那個「1」就是東南亞國家或者印度。按理說印度國家更大,人口更多,經濟更落後,應該是開發投資的首選,但是日本企業對於印度的投資一直不太積極。路途遙遠,語言不通,文化習慣相差太遠,基礎設施太差當然都是原因,但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印度人太喜歡討論問題,用日本人的說法就是:「一個有十幾億哲學家的國家」,讓本來就有點笨口拙舌的日本人望而生畏。

印度人喜歡討論問題,但是在提出論據時經常會讓人哭笑不得。在實際存在的客觀世界之外,人們都有一個自己的主觀世界。一般在主客觀世界發生衝突的時候,所謂頑固的人也就是堅持認為不一致的客觀世界發生了錯誤而已。但從印度傳媒上的言論能夠得到一種印象,印度人似乎認為客觀世界就更同於了自己的主觀世界。

在中國不丹邊境的洞朗地區發生了印軍越界進入中國領土和中國軍隊發生對峙的事件,印度媒體在這個問題上的言論就把這一點表示得特別明顯。

印度防長有一句名言:「印度已經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但他們從不考慮中國是不是也發生了變化,單方面變化了的絕對值並沒有意義,討論雙方變化的相對值才有意義。但印度傳媒基本上要不然就是只注意自己變化的絕對值,對於對手的變化要不然就是截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要不然乾脆製造一個出來。

印度媒體認為中國不會選擇戰爭

印度輿論都認為「到204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離2040年還有20多年,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中國的GDP總量是印度的五倍以上,軍事預算也是印度的三倍以上,印度如何能夠以「不戰不和(no war,no peace)」的對峙戰略來迫使中國讓步呢?印度憑什麼能夠保證對峙在沒有和平的前提下不轉化為戰爭呢?

印度傳媒倒還沒有簡單地認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但他們的判斷是:1.中國不會選擇戰爭,2.如果中國選擇戰爭只會失敗的更慘,也就是「天下大事盡在我掌控之中」。

為什麼中國不會選擇戰爭呢?因為「已經不再是1962年了」。印度的經濟時報網站就認為中國只能選擇妥協,「如果中國繼續固執己見的話,印度能不能在投資和貿易方面回擊呢?印度能不能告訴中國我們能夠使用停止或者反對投資,禁止進口等手段而使中國受到傷害呢?這些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發生了,中國應該知道貿易是他們的軟肋子,印度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打擊和傷害中國」。

經濟時報網站接著說:「在1962年的時候印度中國之間並不存在貿易平衡問題,今天已經不一樣了。如果印度施加壓力,中國能不能忍受喪失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機會和貿易呢?要知道等待著這些機會的還有別人,比如美國」。

所以結論是:「中國經濟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特朗普就在對中國使用貿易武器,為什麼印度不使用呢?

在這個問題上印度人的錯誤在於印度不是美國,歐盟或者日本。起碼在現在,對於中國來說印度的經濟塊頭並不大。2016年印度的對華出口不到90億美元,佔其出口總額的3.4%,但從華進口606億美元,佔其進口額的16.9%。印度對華出口的基本上是礦產品、紡織品以及其他原料,進口則是機電以及化工等工業製成品。如果真的打起了貿易戰,中國當然會受到很大損失,但是經濟運行本身不會有問題。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卻基本上是國民經濟必需品,而且這麼大一塊也很難找到其他貨源來填空,這樣印度受到的打擊會更大一些,甚至危及經濟運行。而且經常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而自詡的印度人並沒有領悟到民主制度在一些問題上的應付能力會更加脆弱。

沒有人願意選擇戰爭,但是印度傳媒認定如果發生戰爭中國必敗的理由則缺少說服力。大部分印度傳媒並不認為印軍真的能在軍事上擊敗中國軍隊,他們的認識是如果發生戰事,中國及其盟友巴基斯坦起碼會遭到美日印三國甚至美日印俄四國的聯合打擊,這種想法就有點荒誕了。

實際上如果真的中印之間不幸發生了戰事,也應該是小規模的邊境武裝衝突。兩個擁核國家的全面戰爭本身就是不可想像的,而再把其他國家拖進來演變成為一場世界大戰就更不可能了。

印度有一種「朋友遍天下」的錯覺

由於對於冷戰年代,特別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之前的不結盟運動的回憶一直不能褪色,印度老有一種「朋友遍天下」的錯覺,總以為只要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就能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得到支持。但實際上在1962年戰爭中,公開站出來支持印度立場的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就只有埃及總統納賽爾一位。印度忘記了這麼慘痛的外交失敗,還在相信所謂「印度的外交力量」。從地緣政治學出發,美國和日本確實希望印度和中國交惡,但都不會有做印度的後盾的準備。對於日本來說,甚至連在海外用兵的基本準備都還沒有,前防衛大臣稻田朋美辭職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日本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部隊在日報上出現了「戰鬥」二字,而日本自衛隊是禁止在海外參加戰鬥的,所以要隱瞞這件事。印度怎麼能寄希望於日本呢?

即便是美國,在目前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是無限的接近於零,更不會為了非盟國的印度而出頭了。至於和印度有傳統友誼的俄國,因為當前國際環境,應該是和中國走得更加緊一些才對。實際上從歷史上看,原蘇聯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給印度的支持其實很有限,只是中國從社會主義陣營的同盟關係出發對蘇聯的軍售表示了不滿。蘇聯真正支持印度是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而中國並沒有直接介入那場戰爭。

印度口口聲聲「不再是1962年」,但如果頭腦還是僵化在1962年而做出和1962年同樣的錯誤判斷的話,則1962年的悲劇有可能再次重演。

(Visited 2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