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隊越過邊界,侵入中國領土,形成兩軍近距離對峙。中國國內輿論喊打聲一片,印軍爲何入侵已劃定好的邊界?中國軍隊又爲何遲遲沒有動武?

印軍越過邊界,侵入中國領土

中印邊境劍拔弩張,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强調,印軍首次越過已劃定的邊界,侵入中國領土,形成兩軍近距離對峙。這次中印對峙的地點位於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地區。印度認爲洞朗屬不丹,指中國軍隊在該地區通過修路改變邊境現狀。6月中旬,印軍人員和車輛越過印中邊界錫金段進入中方實際控制區,阻止中方修路。無論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警告、論證,55年以來最嚴重的對峙局勢,似乎並沒有緩解的態勢。面對如此局勢,中國國內輿論喊打聲一片,不打就難解國家領土被侵犯的奇耻大辱。印度政府爲何入侵劃定的邊界?而面對此,中國政府又爲何遲遲沒有動武?

印度拒不撤退的三個原因

第一,印度最擔心的是東印度和西印度的分割。

印度表面上說中國在洞郎地區修路是侵犯錫金邦的權益,而實際的原因是怕中國切斷連接東西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印度經濟時報》就直接點出了印度軍人拒絕撤退的原因。報導說,中國在洞朗地區修築道路是侵犯錫金邦的權益,其背後更大的目標是意圖將印度東北部分割出去。
亞東地區,一直是印度的軟肋。本來在和印度不相關的洞朗地區修公路,卻讓印度爲此大動干戈,怕的是此公路割斷東西印度的連接。

第二,印度要轉嫁國內的矛盾。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進行的改革中兩項力度最大。一是金融改革。2016 年 11 月總理莫迪廢除大鈔,全國流動性嚴重緊縮。同時也得罪了印度國內買辦階級和一部分壟斷資本的利益,這導致了社會矛盾日漸激化,反對莫迪的勢力進一步加强,二是稅收改革。印度2016 年 8 月通過「商品及服務稅憲法修訂案」,是總理莫迪一項重要政績。這項改革是印度獨立以後,70年來改革力度最大、波及面最廣的一次。過去,印度10多個聯邦,每個地方的稅制不一樣,導致了印度各地的離心力,地方保護盛行,國內商品不能正常流通。莫迪實行商品和服務稅,就是把各地統一起來,成立一個大市場。但是,這樣的話,新德里、孟買等一些大的發達地區的大企業,就更容易佔領市場。而欠發達的小企業以及就業工人,就要受到嚴重的衝擊,必然會引起社會動蕩。這時候發動戰爭,能够很好地轉移國內注意力,把國內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第三,是外部因素。

近期,特朗普和莫迪頻頻會面,特別在防務和軍事領域的合作加强了溝通。有了美國的支持,印度腰板更硬了。衆所周知,美國一直把中國作爲威脅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要對手。對於中國來說,戰略重點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所以美國直接針對中國的重心主要在海上,比如東海和南海問題。中國與周邊小國家的矛盾,背後都能看到美國的影子,連一年一度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也給這些國家輸「氧」。

當下,中國倡議並實行「一帶一路」大戰略,在保證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的同時,重點「向西發展」。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都讓美國感受到主導地位被觸碰。歸根結底觸犯到美國的「命根子」——美元。支撑美元的實際上有兩大因素:一是太平洋西岸,如中國和東南亞等國,這些國家是世界的工廠,出口卻用美元結算;中東石油,80%以上用美元結算。美國本土的工業實力早已不能支撑美元地位?而美國爲了保障美元的這兩塊基石,必然要扼制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崛起,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 7月10日,美國、日本、印度三國在孟加拉灣正式舉行爲期10天的「馬拉巴爾-2017」聯合軍演就證實這一點。這實際上也爲印度對抗中國壯了膽。

中國沒有開打的四個原因

第一, 從現在雙方力量、綜合國力的對比來看,整體上中國遠遠强盛於印度。但,在局部上,在特定區域,印度不比中國差。

這次對峙主要在高原,對面是印軍强悍的第33軍,下轄3個山地師,高原的作戰能力非常强。印度周邊,除了中國之外,幾乎都是小國、弱國,因此,印度的戰略重點放在中印邊境。美國核子專家克里斯藤森(Hans Kristensen)與諾瑞斯(Robert S. Norris)日前發表《2017年印度核武力量》(Indian nuclear forces 2017)報告稱,印度的核彈頭原本都是瞄準宿敵巴基斯坦,但隨著中、印的戰略關係變化,印度已把核飛彈的目標轉向中國。

而中方軍隊與印方不同,中方軍隊防禦點多面廣,特別是這些年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沿海地區。而在中印邊境,目前尚未形成局部的强大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還是靠1962年那一戰給印度留下的威懾力。當然也給印度留下了舉國之力反擊中國的聚合力。所以,中國要儘快在保障東部沿海等邊境地區戰略防禦的同時,加强在中印邊界的戰略布局。

第二,中國需要更多的時間,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而印度這次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犯。

展示的時間適當長一些,展示的理由充分一些,有利於讓國際社會更多地瞭解上述印度佔領該地的是非曲直,從而爭取國際社會的最大化支持。但是,這一招可能對國際社會是有效的,對印度是無效的。中國力主用政治手段和平解决,指望用和平方式讓印度撤退是很難的。但中國必須這麽做,爲的是爭取國際社會廣泛同情。

第三, 中國周邊還不太平。

比如說,南海問題美國無處不在,尚且非常棘手;馬六甲海峽通道還有被割斷的危險;中日矛盾依然很深,尚未開始化解;釣魚島還是有衝突;朝核問題仍然很棘手,還是一個大大的燙手山芋,等等。這些都需要妥善的平衡好,才具備條件完全解决印度入侵問題。打仗不是「過家家」,也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紙上談兵,需要精心全面的部署和準備,這也是沒有馬上就打的原因。

第四,需要把握有利的戰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印度入侵,拒不撤退,確實讓人著急上火,這可以理解。但戰爭必須把握時機。在1962年,中國决定對印度發起「自衛反擊戰」的時候,也是經歷了一年多的準備,恰好抓住了美國和前蘇聯的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時機,才開打的。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後,美國、前蘇聯忙於應對,無暇顧及中國,所以中國才發起了「自衛反擊戰」。等到危機一結束,中國也隨即宣告中印戰爭結束。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是如此。所以,這次也應該一樣,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再狠狠的大打出手,出兵制勝。

中方希望一段時間用强大的軍力和國力,形成對印方强大的震懾,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否則,該出手就出手。

(Visited 72 times, 1 visits today)